欢迎光临中国鳗鱼网

鳜鱼脾肾坏死病毒病症状、诊断依据及有效防控方法

 

全国养殖鳜鱼规模与产量当属广东为最,湖北和江苏次之,广东亩产多在4000多斤左右,同时养殖成功率相对较高,但成本也偏高!

目前鳜鱼养殖主要存在这些问题:苗种退化,病害严重,养殖成本高风险大,冬季饵料鱼难寻,用药多食品安全问题。

今天我们就近期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鳜鱼脾肾坏死病毒病,分析下如何进行有效的防治!

流行情况及危害:

病原:

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病毒侵染暴发后还会伴随多种细菌的继发性感染。此病主要以水平传播为主,主要危害10厘米以上鳜鱼:

发病特点

1)发病急,病情发展快,死亡率高。发病早期一口塘每天死亡十几尾,2-3天内迅速增加到70-80尾,1周内可增至每天每口塘几百尾、上千尾,甚至全军覆没,死亡率90%以上。

2)具明显季节性。水温20℃以下很少发病,28-30℃是该病最适流行水温。该病主要发生于6-10月高温季节,11月中下旬水温降低后发病死亡率大幅度下降。

3)外部条件的刺激是疾病暴发流行的诱因。携带病毒的鳜鱼在发病季节对外来刺激极为敏感,特别在季节交替期、气候突变、昼夜温差大、持续阴雨低温天气、水体出现“倒藻”时高发此病;而病原(如寄生虫、细菌等)感染、水环境突变、水质恶化、用药不当、饵料鱼未经消毒或投放量过大等均可诱发或加剧病情发展,养殖户有“越下药,死亡越多”、“越换水越死亡”等说法。

4)最先发病死亡的往往是相对个体较大、肥满度较好的鳜鱼,同一口塘的其它鱼类并无此病的症状。

鳜鱼脾肾坏死病毒病症状:

病鱼厌食,部分病鱼可见头部发黑,体色发黄,眼睛凸起症状。有的病鱼会出现鳃盖,下颌,胸鳍,腹鳍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有的则不明显。贫血,鳃丝粉红或者严重失血导致鳃苍白、解剖鱼体肝脏颜色苍白。

肝脏呈土黄色或者因严重失血而发白,有时上面有淤血点,内脏器官有时也可伴有点状出血,常伴有腹水,严重的肠内充满淡黄色黏稠物或出血。肠内充满黄色果冻状物质等典型症状。

在防治过程中,养殖户发现将发过病的鳜鱼养殖塘的饵料鱼转移到未发病的鳜鱼养殖池塘,可引发未发病的鳜鱼养殖池塘疾病的爆发。由此可见,饵料鱼可成为疾病传播的媒介。

因此,在鳜鱼的养护过程中,需要做好投喂饵料鱼的消毒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如何正确的诊断:

诊断依据

根据养殖池塘现场诊断该病时,可依据以下几点:

1)发病塘水体突然变浊,即所谓“转水”或“倒藻”;

2)鳃丝粉红、发白或呈花斑状;

3)胃壁呈斑块状充血,肠道充血发红或呈环状充血;

4)肠内容物呈黄色流晶状;

5)患病鱼离群漫游,呈明显的“黑头黄身”现象;

6)患病鱼血液不凝固。

凡发病鱼塘有符合上述3——4种临床症状时,基本可以判断为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进一步确诊时须通过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

防治措施

鳜鱼脾肾坏死病毒病是一种传染性极大,死亡率极高的一种疾病,养殖过程中,需尽早发现、及时治疗、减少养殖生产对鳜鱼应激性刺激!具体防治措施可以参照以下几点:

1、对外地引进的鳜鱼苗种和饵料鱼(鲮鱼)进行严格检疫,确认苗种未带有相关病原后再下塘。

2、适当降低鳜鱼放养密度,减少病原传播风险。

3、注重饵料鱼质量:对投入到池塘内的饵料鱼在下池前10-30分钟内使用中药活性碘进行药浴消毒,避免各种病原尤其是病毒的带入。

4、一旦池塘发生该病,切忌盲目用药。由于此时鳜鱼身体体质较弱,药用的越多,鳜鱼对池塘环境应激变化不适应,就越容易被病毒大量侵染,死亡量就越大。

5、如果该病已经发生,建议尽量保持池塘原有水环境(水温、水位等),勿添换水。使用中药活性碘、德菌净等进行全塘消毒,然后每日增开增氧机数小时,确保池塘溶氧充足,等病情稳定后再进行后续处理。

中国鳗鱼网报道

【关键字】:水产养殖渔业,鳜鱼,病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