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鳗鱼网

水产养殖池塘底质改良措施

池塘是水产养殖动物生活的场所,养殖池塘底质影响着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底质生态环境是发展健康养殖、无公害养殖、生态养殖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养殖品种快长、高产、高质、高效、无污染、无残留、无公害的有效手段。

一、清淤

为充分发挥底泥在水产养殖生产中的“正能量”,发挥其积极的生态功能,经过长期养殖的池塘,每隔12年在苗种放养前必须清淤1次。一般于冬季或早春排干池水,面积较大的池塘作用水力清塘机清除过多淤泥,小塘口可采取人工清淤。根据养殖品种确定保留淤泥的厚度,一般养殖鲢、鳙、罗非鱼的池塘保留淤泥厚度为20厘米左右;养殖草、鳊、鲤鱼的池塘保留淤泥厚度为1015厘米;养殖蟹、虾的池塘保留淤泥厚度为510厘米。

二、晒塘

清淤结束后,排干池中残水,曝晒塘底2030天(晴天),使底泥裂缝宽达23厘米、深达10厘米左右,以增加透气性,利用阳光紫外线的作用,加速底泥中有机质的风化分解,改善底质生态环境,减缓池塘老化,并杀灭致病菌和孢子病原体。

三、药塘

于苗种放养前1015天使用生石灰药塘,一般干法药塘用量为100千克/亩,带水药塘用量为150千克/亩。用生石灰进行药塘,生石灰遇水后发生化学反应,可产生大量的热能,中和淤泥中的各种有机酸,改变池底的酸性环境,从而达到杀菌、除害、增肥、补钙、改良底质土壤和调节pH值的作用。

四、施肥

药塘结束后,开始投施堆沤发酵并用1%2%生石灰消毒好的畜禽粪肥,量为200千克/亩左右,以培育底栖生物,让其大量摄食池中残饵、粪便、有机碎屑等,以减少池塘底部有机物的积累,减缓池底老化。同时,底栖生物也是河蟹、青鱼、小龙虾等的天然饵料。

五、植草

在蟹、虾养殖池塘中种植水草,利用水草的自身代谢功能,吸收淤泥中氨氮和无机盐类,改良底质。水草在光合作用下还能释放大量氧气,还能吸收池水中的氨氮、二氧化碳、剩饵溶失物、有机分解物等,优化水质。另外,水草也是蟹、虾喜食的植物性饵料。现在较为常见的蟹、虾池塘,一般选择栽种复合型水草,主要品种有苦草、伊乐藻、轮叶黑藻、水花生、水浮萍等。

六、改底

一是使用生物解毒底改王。于药塘结束3天后,向池内注水2030厘米,全池泼洒生物解毒底改王,用量为35千克/亩,以“清源正本”,分解有机淤泥,改善养殖池塘的底质生态环境,迅速提高其自净还原功能,促进微生态循环,减缓池塘老化。二是使用底改净。每1520天全池泼洒1次底毒净,用量为200/亩,以分解富营养化底泥,抑制其变黑发臭,阻止池底致病菌维生物的繁殖生长,为池塘养殖水生动物营造良好的底部生长环境。

养殖实践表明,池塘底质好坏是水质好坏的根源。良好的底质对保持水质的“肥、活、嫩爽、稳”和保证养殖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平常的养殖生产管理中,养殖者应根据养殖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措施进行改底,使养殖池塘底质尽量不受到或少受到破坏,维持良好的池塘底质生态环境,从而确保水生动物的养殖成功。(作者:黄云芳、唐玉华)

中国鳗鱼网报道

【关键字】:水产养殖渔业,池塘,底质改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