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鳗鱼网

夏至过后河蟹塘管理方法

夏至气候特点

1.对流气流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

2.暴雨天气  多数情况,“夏至”期间,正值长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梅雨,频频出现暴雨天气。

3.江淮梅雨  夏至时节正是江淮一带的“梅雨”季节,这时正是江南梅子黄熟期,空气非常潮湿,冷、暖空气团在这里交汇,并形成一道低压槽,导致阴雨连绵的天气。

4.高温天气  夏至和冬至一样,都是反映四季更替的节气。天文学上规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夏至过后,虽然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天开始逐渐变短,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也开始逐日降低,但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多,故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将继续升高,因此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

夏至后要加强蟹塘底质维护

俗话说:养水先养底,底质的好坏不仅决定了水质的优劣,更是河蟹赖以生存的场所,直接关系到河蟹的蜕壳生长。在高密度精养模式的环境下,最先出问题的往往是底质,特别是到了养殖中后期,池塘摄入的含氮物(残饵、粪便、动植物尸体等)不断增多,随着温度的升高开始腐败变质,导致池底酸化、发热、淤泥蓄积,产生大量有害物质(氨氮、亚盐、硫化氢等),底质的恶化还滋生大量有害菌,诱发多种疾病(烂鳃、肠炎、锈底板、水肿等),因此,要保证河蟹安全度过高温期,建议首先从底质方面加强预防,定期改善底部环境,抑制有害菌和毒素,控制池底有机物浓度,不要等出现水质恶化(变浓、发红发黑、倒藻、油膜水等)后再去急救,费时费力,而且见效甚微。

 

底质恶化的元凶——有机污染物

池底的有机污染物包括残饵粪便、浮游生物尸体、腐烂水草等,这些大分子的有机物往往需要大量的微生物去分解,分解时间也较长,消耗底部溶氧,如果遇上缺氧、水温高、PH值变化等情况,会阻碍整个分解过程,未被分解的有机物则会腐烂变质,败坏底质,产生大量有害物质。

 勤改底,多用菌——减轻底部污染物蓄积

 预防底质问题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定期改底配合生物菌的协同作用,最大程度分解消耗池底有机污染物,减轻底质负担。针对养殖中后期不同池塘情况,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改善底质。

1.老塘口、淤泥较深塘口

此类塘口底泥较厚,底部蓄积的有机物过多,中后期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建议使用强氧化性底改,快速氧化底部有机污染物,同时提高底部氧化水平,增加溶氧,预防亚溶氧状态。推荐产品:卫底+FS活力菌(分开使用)

2.新塘口,水质清瘦塘口

新塘口一般底泥较浅、较疏松,前期低温水中藻类较少,可使用生物型改底,分解有机物,分解后的产物正好被藻类吸收利用,促进藻类生长繁殖,建议配合肥水产品,辅助肥水。推荐产品:FS底改菌+AA绿源

3.水体浑浊,透明度低的塘口

水混的塘口由于其水体悬浮杂质较多,因此要求底改产品要有一定的吸附能力,同时建议搭配生物菌使用,分解水中有机碎屑,特别是水草上有轻微挂脏时,可在水草集中处重点泼洒,能起到净水清污效果。推荐产品:底福康+靓水

4.经常使用消毒杀虫剂的塘口

药残过重会导致河蟹慢性中毒,损伤其肝脏及鳃,经常出现不明原因死亡现象。尤其是经常使用杀青苔、杀虫药物的塘口,中后期温度的上升,其毒性也越强,因此这类塘口建议使用解毒类底改,降解底质毒素,防止河蟹慢性中毒。推荐产品:底居速解安

5.泥皮较多的塘口

泥皮大部分是倒藻后或者底栖藻类死亡,大量尸体沉积在底部产生的,通常在雨后天晴气温升高的时候会出现泥皮上浮,耗氧的同时产生有毒物质,处理方法:下风口先捞出部分泥皮,然后第一天晴天上午使用全能(3/袋)+靓水(3/瓶)化水泼洒(与泥皮集中处多泼),第二天使用整底(2/袋)全池干撒,分解底部藻类尸体。

小贴士:

中后期的底质管理除了使用药物外,其实最关键的还是要从源头上抓起,也就是控料,尤其是高温季节,很容易造成饵料浪费,特别是一些高蛋白饲料,大量积累导致底质恶化。底质的管理还是以防控为主,只有防患于未然,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水质恶化和疾病的暴发,如遇水质发浓、水草腐败时,建议先换掉部分水再改底用菌。(作者:杨峰)

中国鳗鱼网报道

【关键字】:水产养殖渔业,夏至后,河蟹塘,管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