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鳗鱼网

加州鲈烂身、水霉大批死亡?!确诊和治疗需要避开这些误区

 

网箱养殖加州鲈烂身病的诊断及防治思考

加州鲈网箱生态养殖作为一个高效生态农业模式,近几年在鄱阳湖区进行了大力的推广普及,已经发展成为湖区渔民的主导产业。随着养殖的扩大,病害也频繁发生。

去年5月,鄱阳湖湖区一网箱养殖的加州鲈因头部红肿和体表溃烂发白导致大批死亡,养殖户的经济损失惨重。本文就此次发现的加州鲈烂头烂身病的诊断及治疗情况进行介绍,以期为网箱养殖加州鲈疾病防治提供参考,并对鱼病诊断的一些误区进行了分析。

病情分析与检测

该病例发生在鄱阳湖湖区一避风港处的加州鲈网箱养殖场,网箱规格为4米×7米,总计约300个网箱,加州鲈规格100g-150g,每个网箱存量1000~1500千克。观察发现有较多病鱼浮在水面,可以看到鱼体头部发红开裂,体表多处溃烂长满白色絮状物,体表无明显的充血或红点等症状。

加州鲈头部红肿

1、打捞病鱼观察

发现多数病鱼头部发红肿大,鳃盖红肿溃烂,体表也有多处溃烂,严重的附着有白色絮状物,少部分鱼尾鳍基部也有增生溃烂。

加州鲈体表水霉

2、剖检

发现肝脏,脾脏和肾脏等并无明显症状。以无菌操作直接从自然发病鱼的脑、肝脏等器官取样进行普通营养琼脂和血平板划线分离,28℃培养24~48h。同时进行了病毒检测。

病原分离和药敏试验结果

体表絮状物镜检结果为水霉。病毒检测结果为阴性。从病鱼的头部分离到嗜水气单胞菌和维氏气单胞菌,药敏结果显示对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苯唑青霉素、氧哌嗪青霉素、氟苯尼考、利福平、复方新诺明、万古霉素、阿莫西林等20余种药物均不敏感,仅环丙沙星(禁药,不能使用)等还有一定的抑菌效果。

初步治疗效果不理想

根据病原分离结果和药敏实验结果,给该养殖户推荐选用三氯异氰尿酸、二氯异氰尿酸钠、二氧化氯等消毒剂挂袋消毒;口服菌必治每100千克鱼用药250克或按说明书使用,拌入饲料投喂,连服3-5天。

经过5天的药物使用结果,养殖户反馈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后经过进一步调查了解发现,该养殖户425日前投喂冰鲜鱼,25日后转喂饲料。430日开始有零星死亡,喂服过低剂量的恩诺沙星和中草药,但效果不明显。每天死亡3-5条,到56日送诊时,当天死亡量上升到100多尾。

综合分析病因后调整治疗方案

经综合分析,该网箱养殖加州鲈导致烂身病发生的原因如下:

1、加州鲈放养的密度过高

养殖户为提高产量,大多采取高密度养殖的方式。高密度放养后,由于养殖的存量已经超过水体的承载量,导致鱼体发病的概率大大增加。

2、投喂措施不科学

①投饲没有做到“四定”(即定质、定位、定时、定量);

②饲料的投喂方式主要为人工用铲泼洒,分散面积小,投喂不均匀,加州鲈抢食程度不同导致饥饱不均;

③饵料量不足,投喂跟不上;

④更换饵料品种致使加州鲈不适应等。

发病的加州鲈在养殖前期并没有发病,冰鲜投喂相对分散,而在转投饲料后,由于投喂集中,鱼抢食凶猛,在抢食的过程中,出现鱼的频繁碰撞,导致头部和鱼体前部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

3、养殖管理不当

鱼体出现损伤后,养殖户并没有第一时间对病鱼进行隔离,由于没有找到发病的原因,导致这种状况一直没有出现改善,不断有新的受伤病鱼出现,从而导致鱼体抗病力下降、发病率上升,并继发感染水霉。死鱼导致水质恶化后没有及时移箱分养,病鱼、死鱼没有及时捞除或捞后乱丢,加剧病害频发。

经过对病因进行综合分析后,重新调整了治疗方案,建议养殖户将已经发病的鱼进行捞除,对投喂方式进行改变,同时加大投喂量,在网箱周围采取挂袋消毒的办法,该养殖户的死鱼情况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鱼病诊断三误区

通过此次鱼病案例引发一些思考,发现我们在鱼病诊断过程中通常都会碰到一些误区,主要有以下一些情况:

1、不问鱼病原因、“窥一斑知全豹”的传统诊断会带来很多误诊

要全方位的掌握鱼的发病规律,首先必须了解引起鱼病的原因,而引起鱼病的原因十分复杂,既有外因也有内因。现在一些渔药企业和饲料企业在加大力度对养殖户的病鱼进行诊断和分析,养殖户鱼病诊断的意识在不断增强,在病鱼送至药店送检之余,也会送往各研究所的相关部门进行专业的诊断。但同时送诊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误区。

现在诊断鱼病,几乎都靠是养殖户拿着一两条病鱼和一瓶水去药店给技术员或者科研院所鱼病诊断部门检测,然后技术员就根据这两条病鱼的症状做出判断和配药,而忽略养殖养殖过程及环境条件。我国的养殖多为散户养殖,还缺乏专业的养殖记录日志等,相关技术人员如果单纯从送检的一两条病鱼就做出判断,就会出现“窥一斑知全豹”的误诊。

所以,建议相关技术人员去鱼塘现场问诊,了解养殖过程中发病前后出现的相关情况,包括水环境、饵料投喂、鱼体状况、天气因素等,对发病原因进行综合分析考虑,从而做出最全面的诊断。

2、作为鱼病诊断预防科技部门,容易陷入病原体的误区,从而出现误诊

鱼病的类型和命名十分复杂,从患病部位来划分,可分为皮肤病(如疥疮、腐皮病等)、鳃病、肠道病、其他器官疾病(如脾肾坏死病等)四个类型。

很多水产养殖动物疾病通常呈现出相似的症状,这是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新动向,给疾病的确诊和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这就预示着对加州鲈等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的诊治不能仅凭症状和经验,必须以实验室诊断为依据,真正做到对症下药,方能确保诊疗的效果。

另外从不同的病原体来划分,有病毒病、细菌病、真菌病、寄生虫引起的疾病,以及敌害引起的多种鱼病。而作为鱼病诊断预防科技部门,由于承担着一些基础科研的工作,通常专注或偏向于某一种病原体,拿到病原第一反应通常是想着是何种病原如细菌、病毒或寄生虫引起的疾病。但很多受伤的病鱼通常会继发感染细菌或真菌等,而此时如果只是针对感染的细菌和真菌来做治疗,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病害的问题,有时还会适得其反。

3、单一通过药敏试验来指导用药也会耽误鱼病的防治

近年来通过各方面工作的努力,养殖户在用药意识上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也提出通过药敏试验来指导用药。药敏试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导养殖户对症下药,但是由于鱼的养殖环境很复杂,而实验室的体外药敏试验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药敏试验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而不能单一靠药敏试验来指导用药。同时最好在发病前期或亚健康时定期送样去做分离出潜伏致病菌并做药敏试验起到预防的作用。

如何避免诊断误区?

为了避免这些误区,鱼病诊断预防科技部门应加强鱼病诊断手段的开拓,提高诊断技术,并推广应用。基于目前有水质监测和显微镜检查这2种主要手段,要加强鱼病诊断手段的开拓,全面分析病因,做到真正的对症用药,淘汰靠估计和经验去诊断的落后面貌,减少误诊现象,避免耽误病程,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病害防治应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有病早治”的原则,从增强鱼体抗病力、改善生态环境着手,控制发病率,提高成活率。对鱼病的诊断和治疗,必须站在渔民的立场、学术的立场、市场的立场等综合点去做立体的三维思考,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

中国鳗鱼网报道

【关键字】:水产养殖渔业,加州鲈,病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