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鳗鱼网

概念或已混淆 特异副溶血弧菌为EMS病原遭质疑

近日,全球水产养殖联盟(Global Aquaculture Alliance GAA)官方网站上刊登《Cause Of EMS Shrimp Disease Identified》(译为:对虾早期死亡综合症病因已确认)一文,引起业内广泛关注。该文称,美国亚利桑那大学Dr. Dongald Lightner领导的研究团队已确认EMS/AHPNS的病原体是一株特异的副溶血性弧菌。文中指出,该细菌经口传播,定植在对虾的消化道,该菌株被一种噬菌体感染,释放出一种毒性很强的毒素,造成对虾消化道组织受损和肝胰脏消化功能素乱。文中介绍,这种现象与发生在人类的霍乱病类似,一种噬菌体使得霍乱弧菌能够产生一种毒素,引发人体出现致命的霍乱腹泻。

对此,南方农村报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国内多位虾病研究专家,但不少专家表示,此观点是否确认还有待商榷。

国内有类似观点

据了解,20121118,在浙江宁波举行的第八届世界华人虾蟹养殖学术研讨会上,海南大学赖秋明教授曾指出,一株绿弧菌是导致对虾养殖早期死亡综合症(EMS)的主要病因,这株绿弧菌经生理生化方法鉴定,绝大多数的检测结果与副溶血弧菌相符,但有个别检测结果与副溶血弧菌有差异,因其在TCBS弧菌培养平板上菌斑的颜色呈绿色,所以暂时称之为“绿弧菌”。“水体中的绿弧菌可经过口感染对虾,具有很强的毒性及感染能力,可在对虾的消化系统内定植并生长繁殖。”赖秋明在该研讨会中说。

赖教授表示,在南美白对虾进行的绿弧菌毒性试验中,死亡的虾与池塘中死于养殖早期死亡综合症的虾具有相同的症状,且在死亡对虾的消化器官中也检测到大量的绿弧菌。(详细报道见《南方农村报》2012112011版)

“当时就怀疑是副溶血弧菌,现在看来菌株应该是副溶血弧菌的特异变异体。”53日,赖秋明教授接受南方农村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尚未见报道国内有哪个实验室正在做副溶血弧菌特异菌株的研究和鉴定。

EMS的概念或已混淆

即使来自于国际权威虾病专家的观点,业内亦有人对此表示质疑。

“现在不只是行业,连学术界都存在概念上的混淆,可能存在张冠李戴的情况。我们国内对虾的大面积死亡,主要原因还是病毒病引起,跟其他国家说的早期死亡综合症(EMS)可能不是一回事。”广州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表示,目前还没确定Dr. Dongald Lightner的研究团队所采集的样品就是针对我们国内的对虾大面积死亡。另外,就算是在中国采的样品,其代表性还值得商榷。“据说,Lightner教授所研究的样品,主要是今年3月份在越南采集的。”

对于概念的混淆,赖秋明教授也有类似的观点。“国内很多人都把早期死亡综合症和偷死症混淆在一起。所谓偷死症是对虾死在池塘中央的底部,平时很难发现对虾有什么异常;早期死亡综合症与偷死症有很大区别,发病时幼虾通常会在缓慢游动在池水的表层或趴伏在池塘的边坡上,很容易被发现。”赖秋明表示。

“现在最关键的问题就在于EMS病原的认定;不同病原在同一个病中可能被检测出,但到底是不是一种原发性的病原,这个是关键。”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黄倢接受南方农村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可能是多种病原引起不同的疾病,但是大家都混为一谈。

Lightner教授是国际上有名的虾病专家,这个观点有一定的科学性,但这个结果是不是最终的结论还不好说。”黄倢坦言,在所有发病(EMS)的对虾体内都能检测出副溶血弧菌,不否认这种细菌感染的存在,副溶血弧菌引起对虾死亡也是肯定的,但是不是原发性的病原,现在还不好说。“关于对虾的EMS,我们的观点可能是病毒引起,是一种新型的黄头病毒,实验表明黄头病毒具有高毒性。”

从源头预防EMS

“当然,如果EMS的病因最终确定,针对细菌病,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预防的。”黄倢表示。

“针对副溶血弧菌,消毒剂和抗生素是可以预防的。源头要在苗场开始控制,但不建议用抗生素作为主要的控制手段。”拜耳(四川)动物保健有限公司水产业务部经理刘涛表示,预防EMS先从虾苗场开始,亲虾的消毒工作,包括水质,亲虾的活饵料,以及亲虾产生的卵和各个时期的虾苗,每一步都要有严格的消毒。“消毒与微生物调控应该是预防EMS的主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