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鳗鱼网

“无公害”成中华鳖养殖发展必由之路

 中华鳖,俗称水鱼、团鱼和甲鱼,为我国特有的爬行类经济动物,主要分布在黄河、长江流域,栖息在天然江河、湖泊和沼泽中。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风味独特,是一种营养丰富的优质食材,尤其是长江、珠江流域一带的居民一直将其作为秋冬季节的滋补食品食用,称其为“八卦肉”,即中华鳖具有牛、羊、猪、鸡、鱼的营养和味道,而倍受推崇,颇受欢迎。且其药用价值早已被我们祖先所认识,例如秦汉时期,我国第一部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对此就有详细记载;明朝李时珍在其所著的《本草纲目》中写到:“介虫三百六十,而龟鳖为之长。龟鳖,介虫之灵长者也。”特别是鳖甲,他说“龟鳖能通任脉,故取其甲以补心,补肾,补血,皆以养阴也。”现代医学证实,鳖体中不仅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而且还含有较多的活性物质和特殊的长寿因子,经常食用能增强人体免疫力,达到强身健体以及延年益寿的目的。

很久以来,中华鳖都是作为一种水生野生动物自由自在地在我国江河、湖泊和沼泽等自然环境中栖息繁衍生息的,其人工养殖特别是大规模商业化养殖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在市场供求驱动和经济利益下迅速崛起发展起来的,至今仅短短四十多年。其中,广东中华鳖产业起步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经过十几年艰难曲折,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已发展成为全国养鳖大省之一。中华鳖养殖业的蓬勃发展,还带动了诸如种苗、饲料、药物、机械和鳖类深加工综合利用以及市场流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群,帮助一大批渔农户脱贫致富,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中华鳖一直被人们视为优质肉类和高档滋补品,但是其人工养殖时间太短,特别是初始阶段,人们对其生态、生理和病理等生物学特性尚未完全认识,以致鳖一旦生病就乱用药,甚至少数养殖场使用对人体健康有害的违禁药物,违背了滋补品必须是健康安全的基本要求,使其声誉大受影响;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华鳖养殖得到迅速发展,养殖产量急剧增长,市场出现供过于求,鳖类产品价格已从过去的高价逐步趋向理性,使许多中华鳖养殖企业和养殖户面临困境。如何采取措施,振兴中华鳖产业,使其成为广大渔农脱贫致富的门路,已引起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极大关注,尤其是广大养鳖企业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广东省拥有发展发展中华鳖产业独特的气候、水土和市场需求优势,为适应中华鳖养殖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开发利用该品种,振兴该产业,在渔业主管部门领导下,省龟鳖养殖行业协会率领广大养鳖企业和养鳖户,围绕无公害,突出无公害,在产地建设、苗种繁育、商品养殖、病害防治等关键技术和环节上按照标准化组织实施,积极开展无公害行动,努力提高企业、组织和行业竞争力,取得显著成效。其中以下三大模式较为突出,他们已经获得或正在创造条件争取甚至获得无公害、绿色甚至有机转换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其做法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