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鳗鱼网

绿弧菌是南美白对虾偷死症的致病源?业内专家观点不一!


今年的虾病再度令业界深受困扰。

绿弧菌?混合型细菌?细菌继发性感染?11月18日,在浙江宁波举行的第八届世界华人虾蟹养殖学术研讨会(下称“研讨会”)上,针对给全球对虾产业带来重大损失的对虾养殖早期死亡综合症(EMS),海南大学教授赖秋明、中山大学教授何建国、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黄捷均提出各自的不同观点,引发了业内再次对对虾养殖早期死亡综合症的热议。

据了解,养殖早期死亡综合症今年在全球各地肆行,给对虾产业带了重大损失。为此,8月9日-10日,亚太水产养殖中心(NACA)针对新兴的对虾早期死亡综合症(EMS)、急性肝胰腺坏死综合症(AHPNS),在泰国曼谷召开了“关于EMS/AHPNS及相应病理研究区域性紧急磋商会”。不过,在该会议上,170多位专家并没有明确确定EMS/AHPNS的致病因。

绿弧菌?

“绿弧菌是导致对虾养殖早期死亡综合症(EMS)的主要原因。”赖秋明指出,在对凡纳滨对虾(南美白对虾)进行的绿弧菌毒性试验中,死亡的虾与池塘中死于养殖早期死亡综合症的虾具有一模一样的症状。

赖秋明在其《凡纳滨对虾“养殖早期死亡综合症”的初步研究》的报告中指出,在对发病虾肝胰脏进行总弧菌数量检测后发现,弧菌的数量相当大,密度达100万-300万/克。“检测出来的弧菌只要是绿弧菌,该菌是优势菌种。”

“水体中的绿弧菌可经过口感染对虾。”赖秋明在研讨会中说,绿弧菌具有很强的毒性及感染能力,可在对虾的消化系统内定植并生长繁殖。

他介绍,发病的虾塘中的水样检测出绿弧菌为300-2000个菌株/毫升。“每升水含有几百个绿弧菌对对虾可能就是一种致命的威胁。”无独有偶,在研讨会上,广东海洋大学副教授梁华芳指出,在失败的虾苗培育中亦发现育苗池大量弧菌滋生的情况。

不过,对虾养殖早期死亡综合症是否真的有弧菌引起?绿弧菌是不是主要的致病源?对此,与会的国家对虾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中山大学教授何建国表示质疑。“赖教授的实验设计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严谨性,不足于说明偷死症是由绿弧菌引起。”在研讨会结束后,何建国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实验绿弧菌是选择性染色观察的结果,所谓的“绿弧菌”有可能就是副溶血弧菌。“实验只对发病对虾的肝胰脏进行弧菌的检测,结果也只有弧菌。”

混合型细菌?

“偷死症致病原因很复杂,并不是由单一的菌种引起,该病症是属于混合型细菌感染。”何建国教授告诉记者,相同症状的病症致病源不一定是一样的。

对于绿弧菌是否是副溶血弧菌的质疑,赖教授在报告中亦提到,“我们做了大量生理生化的鉴定,绿弧菌与副溶血弧菌大部分是一样,但有些是不一样的。”

“健康的对虾的肝胰脏也会有弧菌。”赖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健康的对虾和发病的对虾有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弧菌的数量和种类上。据赖教授介绍,发病对虾肝胰脏弧菌数量为100万-300万个/克,以绿弧菌为绝对优势种;健康对虾肝胰脏弧菌数量为10万-30万个/克,以毒性一般的黄弧菌为绝对优势种,极少有绿弧菌。

“真正意义上健康的对虾肝胰脏不可能含有弧菌。”何建国教授在接受南方农村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细菌继发性感染?

对于早期死亡综合症,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黄捷在研讨会上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可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免疫系统损坏,导致急性肝胰脏坏死,从而发生细菌继发性感染,最终促使对虾死亡。”黄捷研究员说。

另外,记者了解到,8月9日-10日,在泰国曼谷召开的“关于EMS/AHPNS(急性肝胰脏坏死症)及相应病理研究区域性紧急磋商会”上,美国亚历山大大学著名对虾疾病专家Don Ligntner教授提出,到目前为止,所有送往各大实验室的受感染虾的组织样本中均未发现任何可疑的的生命体存在。其指出,EMS/AHPNS不是由特异病毒或传染源导致的疾病。

对于“细菌继发性感染”的观点,Don Ligntner教授是在此磋商会议上首次提出的,他指出对虾肝胰脏出现病变坏后最终引起弧菌对肝胰脏的继发性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