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鳗鱼网

从生态角度看闽东大黄鱼的命运

核心提示: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成为宁德经济发展的命脉,但长期以来无序、无度的超密度养殖,已严重影响了水体环境。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2008年近岸海域水域功能达标率仅为18.2%。环境的恶化是导致大黄鱼鱼病频发的原因之一。如何确保大黄鱼继续畅流市场,实现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宁德市地处福建省东部沿海,俗称闽东,海岸线长达878公里,占福建省的三分之一,沿海岸线从北到南有20多个港湾,港口优势突出,水产资源丰富。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成为宁德经济发展的命脉。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刘家富为带头人的宁德市水产科技人员率国内之先攻克了大黄鱼人工育苗难关,闽东掀起了大黄鱼养殖热潮。目前,宁德市大黄鱼人工养殖已发展到了26万箱,年产值达20多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大黄鱼商品鱼生产、苗种繁育和产品出口基地,同时带动了饲料加工、运输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帮助30多万沿海农民实现了小康梦。

然而,这几年来,虽然宁德市在建设和发展中强调“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海洋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但近岸海域水质恶化趋势并未得到有效遏止,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工业污水直接排海,拆船业等工业生产倾废、近海港湾水产养殖密度过大等等,都严重威胁着宁德海洋环境。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2008年宁德市近岸海域水域功能达标率仅为18.2%,其中沙埕港海水水质劣于功能区划要求,功能达标率为0,三都澳水域功能达标率为16.7%。这也直接导致了大黄鱼鱼病频发,出口大幅下降。如何确保这条大黄鱼继续畅流市场,实现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死鱼之惑

对于三都海域的大黄鱼养殖户杨其坤来说,躲过鱼病这一关,是他养殖生涯中最大的愿望。然而,天不遂人愿,2008年夏天,他的100多网箱大黄鱼,40%的小苗因鱼病死亡,损失十分惨重。

2008年入夏以来,三都海面鱼病再次大面积暴发,尤其以青山、斗帽等海域鱼病最为严重,90%大黄鱼养殖户不同程度受损。8月中旬,三都岛、黄湾、港口等海域大黄鱼白鳃病暴发,许多养殖户病急乱投医,结果因用药问题,造成大量黄鱼死亡。许多养殖户因害怕鱼病可能给自己带来更大损失,不得不忍痛提前将大黄鱼低价抛售。青山海域养殖户陈云兴因担心更多鱼死亡,将42.5万尾,每尾只有0.2公斤左右的大黄鱼全部提前低价出售。陈云兴说,如果能坚持到现在,至少能多卖4万多元。

2000年以来,三都澳海域每年都会出现大黄鱼大量死亡的惨况。如今,三都澳海域大黄鱼鱼苗成活率为10%40%;而鱼病最严重的2005年,鱼苗成活率仅为5%

据渔业部门的初略统计,每年因鱼病造成的死鱼数量大概占整个大黄鱼产量的20%;每年至少有12万筐大黄鱼,因鱼病问题,提前抛售,鱼病带来的经济损失每年大约在23亿元。鱼病,已经成为广大养殖户的一大心病。

养殖模式弊端凸显

是什么原因使三都澳海域大黄鱼几乎每年都要发生大面积鱼病,甚至死亡事件?

闽东“大黄鱼之父”———大黄鱼人工养殖的首创人刘家富认为,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三都澳大黄鱼养殖大都集中在510米深的内湾,目前这些适合养殖的区域,网箱大黄鱼已经过度饱和,长期以来无序、无度的超密度养殖,已严重影响了水体环境。

按规定,连片的网箱应留出2050米宽度不等的多条流水通道,每500个网箱应留出20米的流水通道,每200个网箱要间隔10米,以保证水流畅通。按三都澳海域的网箱分布的合适保有量,目前的12万筐网箱应减少一半以上。

可是在青澳、门头、孟澳等海域,这里的渔排密密麻麻连成一片,几乎看不到流水的痕迹。“以前只是网箱分布密集,现在连鱼苗投放密度也比以前密集。”三都大黄鱼养殖协会会长杨云发说,目前三都海上大黄鱼网箱养殖,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前几年一筐网箱一般只投放1000尾左右的鱼苗,而现在不少网箱投放量达10000多尾。“这样高密度养殖,哪有不死鱼的!”刘家富表示,养殖密度过高,原有规划的航道及流水通道被占用,水流不畅,造成海区缺氧;加上养殖户们超容量的养殖和长期投喂冰冻饵料,这种极不科学的养殖方法,使残饵堆积在海中,形成黑化淤泥,成了病菌滋生的温床,这是鱼病频频发生的主要原因。同时,由于这些年三都海域盲目从外地引进没有经过检疫的如鰤鱼等新品种,也是造成鱼病的一大因素;此外,近年来受价格等因素影响,大黄鱼的育苗环节极不规范。“以前育苗时间至少要45天,而现在往往不足30天就出苗销售,而且不少育苗室业主使用了激素。”杨云发说。对此,刘家富深有同感。他说,鱼苗是保证鱼种质量的关键环节,正常情况下,一立方海水投放20003000尾最合适,可是目前许多育苗场一立方水往往投放鱼苗10000尾以上。

“养殖户用的鱼药根本没什么效果,只是安慰一下心里而已。”杨云发说。目前大黄鱼养殖最缺的是专业技术,鱼病一旦暴发,许多养殖户束手无策,只能求助于附近的鱼药店,有时几十种药配在一起整整一桶,连人吃的感冒药都掺杂其中。去年夏天三都岛、黄湾等地因用药问题导致的大黄鱼死亡事件,就是养殖户乱用药造成的。

此外,三都澳台风过境频繁,也直接影响着大黄鱼的收成。

网箱养殖欠债太多

三都海面大黄鱼养殖的严峻现状是如何形成的?

宁德市蕉城区海洋与渔业局水技站站长苏仰源认为,这里存在许多历史遗留问题,一是上世纪大黄鱼养殖刚刚兴起时,政府的政策是大力鼓励其发展,而缺乏相应的科学指导与规划;二是旨在规范海域养殖的海域使用证制度推行时间为时太晚。就海域使用证制度推行情况来说,情况也不乐观,从2002年至2006年,总共发放网箱养殖使用证1048宗,面积2254亩,在整个网箱养殖面积中占有的比例还很小。

这几年,政府和大部分养殖户也意识到网箱养殖过度密集的状况,但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进行渔排清理,减少渔排数量。然而,迁移谁的好?让养殖户往哪儿迁移?光城澳码头建设清理附近渔排,有关部门就投入了上千万元,还要克服种种困难,如果要对整个三都海域的渔排进行清理,难度可想而知。经过“桑美”台风重创,福鼎渔排养殖可谓重新洗牌,但是,台风过后,网箱养殖仍然无序地一哄而上。刘家富认为,造成目前无序的网箱养殖现状,政府和群众都欠债太多。如果政府部门和群众当初能从发展的角度出发,做好渔排的报备工作,控制好养殖规模,就不至于走到今天的局面。

前两年,关于推广深水大网箱,替代现有浅海网箱养殖的呼声很高。蕉城区也在东冲海域推行104组深水大网箱养殖大黄鱼,但是目前只剩下一组。对此,刘家富和苏仰源都认为,目前在三都海域推广深水大网箱的技术和条件都不成熟。原因在于,投饵系统、水下观察系统、自动升降系统等配套技术跟不上,网箱的抗流能力还太差;而且,由于三都海域属半日潮,这种海域水流很急,按目前技术条件,难以推广深水大网箱养殖。

大黄鱼出路在何方?

那么,大黄鱼网箱养殖究竟出路何在?

刘家富说,当前大黄鱼网箱养殖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网箱密度太大,其次,是育苗、用药、投饵等生产环节不规范。他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时下正在筹备的渔排备案工作,是个难得的机遇。目前的水产品外销风波,为闽东大黄鱼养殖敲响了警钟。因此,渔排备案工作,无论难度多大,代价多高昂,都必须踏踏实实去做。苏仰源认为,挽救大黄鱼的根本在于保证这条鱼的质量,而保证鱼的质量的关键在于,为大黄鱼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如果政府、加工企业及养殖户都能重视这个问题,以当前的渔排备案工作为契机,做好各方面的工作,闽东大黄鱼的前景还是美好的。

据了解,针对三都海上大黄鱼养殖现状,宁德市正在努力推行海域使用制度,控制网箱数量进一步增加,同时结合渔业科技入户,实行规范化养殖与科学用药、登记制度。目前,三都海上渔排备案前期工作正在要求有序展开。

三都澳是中国沿海仅剩的一块尚未大规模开发而又不可再生的临海“风水宝地”。现在,福建省委、省政府明确将环三都澳作为海西重点区域加以规划建设。所幸,在加快开发的进程中,宁德市认识到,环三都澳区域开发如果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不仅生态环境很难恢复,而且发展成果也会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