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鳗鱼网

对虾病毒病防控和偷死症探讨

近年来对虾病毒病一直是影响白对虾养殖成功率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旦爆发病毒病,基本上那造虾就是要亏本的,病毒病给对虾养殖业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何建国教授是我国对虾病毒病研究的首席专家,多年来致力于对虾病毒病防控的研究,日前的第三届中国对虾产业发展论坛上,何教授将自己多年来的研究和结论向大家做了个如下汇报。

以对虾白斑综合症(WSS)为例,从多年的调查和试验中得出,白斑病毒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感染养殖对虾,即经口感染和经体表感染。经口感染易引起急性感染,一般7天内死亡率达到100%;经体表感染一般只是潜伏感染,对虾体内携带病毒,但并不会造成爆发性死亡。

经口感染主要是健康虾摄食病虾、死虾所致,数据显示:1尾病虾可以感染52尾健康虾并致其死亡。那么防控的重点就放在在健康虾摄食之前处理掉病死虾,最好的途径之一就是鱼虾混养。何教授通过大量试验得出结论:草鱼是比较好的混养品种之一,在饲料、死虾、活虾同时存在情况下,草鱼首先摄食死虾,其次是饲料,且草鱼的口型可以做到完全处理死虾;罗非鱼的口型只能处理一部分死虾,而且罗非鱼对活虾和死虾的摄食量基本相同;在海水养殖中,混养石斑鱼防病是首选。具体的操作方面:放虾苗十多天后就可以直接放养大规格草鱼,也可混养30g左右的石斑鱼。

此外,何教授还通过改变水质理化指标观察到:温度、盐度和PH对急性感染白斑病毒的对虾有显著影响,氨氮和亚硝酸盐有影响,硝酸氮和磷是没有影响的。

当然有人会想到鱼吃病虾后会不会患病或者其排泄物会不会再影响健康虾的问题,何教授解释说:鱼摄食病虾后不会感染白斑病毒,鱼排出的粪便中的白斑病毒属于游离状态,也不会造成对虾急性感染。

在第三届对虾产业发展论坛上,记者还针对去年华南地区爆发的白对虾“偷死症”分别采访了与会专家、科研人员和基层技术员。

何建国教授认为,各方分析的原因都有道理,因为确实采样中检测到了多种病原,不过最终采取加强环境尤其是底质改善,偷死相对好处理一些,而且调查也发现底质好、前期水不浓、饵料发酵的池塘发病率低。

海洋局和黄海所的研究人员称,确实从采样中分理处了弧菌,但由于没有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和大量的研究,个案不能代表最终结果,希望今年如果再发生类似情况,大家需尽快取样到有关部门进行检测。

长期在基层从事服务的技术员称,“偷死症”可能不是一种病原导致的,病毒原因和细菌原因都有可能,就像有些发病后三两天就排塘的,发病速度之快,有病毒病的嫌疑;而那些每天都有偷死,但未造成爆发性死亡,最后还有虾上市的,可能只是普通的细菌感染,当然也不排除水质环境的原因。

虽然目前来讲,对去年华南地区爆发的虾病各方仍没有统一的说法,但按照专家们给出的诸如鱼虾混养、注重调水改底、使用发酵饲料、适当降低密度等方法进行养殖,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病害的发生几率。科研是严谨的,也是需要时间的,在没有得出确切的答案之前,科研人员也不会向外界公布结果,这是对科学的尊重和负责。如果大家给予研究人员更多的时间和研究样品,相信不久的将来,专家就能给出一个满意的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