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鳗鱼网

中美达成第一阶段协议 顺势而为利大于弊

面临将于12月15日生效的新一轮加征关税节点,中美双方的正式声明为市场关注焦点。好事多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周五(13日)晚间10点多罕见突发采访通知,通报中美经贸磋商的进展情况,虽然发布会又推迟到11点,但备受中外市场关注的中美经贸磋商终于有了重大进展。
12月13日中美双方宣布就贸易争端达成第一阶段协议,美方暂停增加关税,并取消了部分之前加征的关税;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农产品购买等方面做出了让步。协议双方具体内容尚未公布。目前第一阶段的协议文本上中美双方达成了一致,降低了市场的不确定性,对于增强市场信心、促进经贸发展,无论是对于中国来讲,还是对美国来讲,以至于对世界来讲都具有积极意义。

数说国内农产品进口形势
作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目前国内进口依赖度最高的品种为大豆,其进口总量约9000万吨、国内消费占比85%左右。中国自国际市场进口小麦、玉米和大米,主要还是适度调节国内余缺。高粱、大麦、DDGS等饲料粮进口弹性较大。
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至今我国进口美国农产品的最高规模分别为:大豆3417万吨、玉米511万吨、高粱896万吨、DDGS为681万吨、猪肉及家禽90万吨。而我国进口农产品总量的数据高值分为:2017年的大豆9553万吨、2012年的玉米520万吨、2015年的高粱1070万吨、2015年的DDGS为682万吨,2016年的猪肉及家禽221万吨。
此前,我国从美国进口的主要农产品包括大豆、高粱、小麦、玉米、DDGS、肉类等,其中大豆数量在3000万吨以上,价值总额约为140亿美元,而小麦、玉米常年进口值低于5亿美元。
在经贸摩擦之前的正常年份,中国自美农产品进口一直稳定在很高规模上。受加征关税影响,2018年中国自美农产品进口减少到162.3亿美元,同比下降了32.7%。2019年1-10月,中国自美农产品进口达到104亿美元,同比下降了30.8%。叠加国内生猪养殖需求疲弱拖累,2019年1-10月中国进口玉米、高粱、大麦、木薯干、DDGS总量为1252万吨、较2018年同期下降29%。
2018年我国猪肉产量为5403.74万吨,超过世界产量的一半,2018年中国猪肉总进口为213万吨,仅为国内产量的4%,而受非洲猪瘟疫情重创,市场分析人士预估国内生猪存栏下降幅度约40%,进口潜能巨大。
协议实施后,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农产品将大幅度增加。2020年我国将进口美国大约500亿美元的农产品,采购规模或为2017年两国贸易冲突爆发前我国进口美国农产品总额约240亿美元的两倍多。
2020年粮食进口关税配额总量为:小麦(包括其粉、粒,以下简称小麦)963.6万吨,其中90%为国营贸易配额;玉米(包括其粉、粒,以下简称玉米)720万吨,其中60%为国营贸易配额;大米(包括其粉、粒,以下简称大米)532万吨,其中长粒米266万吨、中短粒米266万吨,50%为国营贸易配额。

行业预估,2020年除配额内720万吨玉米进口或达规模上限之外,高粱、DDGS等玉米替代谷物进口量也将有较大规模的增加,也包括当前稳定国内市场急需的产品如猪肉、禽肉等。我国猪肉进口来源国前三位为德国、西班牙和美国。2019年11月,中国取消对美国禽肉进口限制;12月6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开展部分大豆、猪肉等商品排除工作。2019年6月份猪市开启的上涨行情引发市场关注,2019年开始猪肉进口扩大一定程度缓解终端消费紧缺问题。


多元资源进口长远利大于弊
短期来看,进口农产品规模的看扩大,对国内原料价格市场及生猪产能恢复进程带来不利影响,但长远来看,扩大中美贸易合作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保持适量农产品进口倒逼国内经济结构调整,进口资源更趋多元化保民生保稳定,顺势而为利国利民。
扩大中美贸易合作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伴随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居民饮食结构改变,对肉蛋奶的消费量将逐步攀升。不可否认的是,作为饲用原料的关键作物,在当前国内进口玉米和大豆状况下,我国的畜产品生产成本及畜牧业竞争力还有进一步的优化升级空间。以当前我国进口的第一大农产品大豆来讲,大量进口产品到货就相当于进口土地和淡水资源,美国政府用于大豆生产的补贴费用也相当于间接补贴给了中国的农民、间接补贴给了中国下游消费市场。
保持适量农产品进口倒逼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尤其是我国的粮食流通体质,虽然经历从建国后的统购统销,到一九八零年代的改革开放,到2004年最低收购价,再到2008年临时收储,再到2016年“市场化收购”+“补贴”的改革,但是从基层种植结构到贸易环节购销再有下游加工消费等,上下产业链依然面临转型升级。进口农产品的增加一定程度解放农村生产力,提高基层农业生产的科技技术含量,为农业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发展提供条件。同时,发挥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反哺农业。
中国进口资源更趋多元化利国利民。一味保证所有大宗农产品都自给自足,必然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短期来看,农产品进口规模的进一步增加将对国内价格市场及种植结构带来冲击,但从中长期来看依然利大于弊的。我们用仅占世界8%耕地面积养活全球近20%的人口形势严峻,尤其作为水资源高度风险区的中国北方粮食主产区来说,从某种意义上讲,进口农产品就是以虚拟形式进口耕地资源和水资源。我们在坚守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守住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的同时,通过其他农产品的适度进口满足百姓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具有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意义。
2018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一波三折,当前第一阶段贸易协议文本的达成对中美双方均有利,是当前形势下中美的共同需要,但摩擦阶段性暂缓并不意味中美博弈的结束。中美第一阶段协议主要围绕经贸领域展开,且关税仍未全部取消,而协议后续需完成法律审核、翻译校对以及正式签署等步骤,未来仍待具体执行落实。包含玉米上下游在内国内产业自身不断升级改革,强化发展多元化、多层次市场发展才是根本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