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鳗鱼网

海参“冬藏”您准备好了吗?

 

   咱们参度思维栏目,从立春节气开始,延续着24节气为主线,如今迎来了立冬节气。也正是从这一天起,我们海参养殖逐渐的进入到了寒冷的冬季管理期。

从节气的特点上来看,我们北方辽宁虽然迎来了“立冬”但真正的天寒地冻来临,还要向后推迟大约二十几天。这也正好给了我们大家,提前做好越冬准备的时间。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万事万物都遵循这其中,永恒不变的自然法则。咱们的海参生长也不例外。今天的内容,咱们就以“冬藏”为话题,一起来聊一聊海参安全越冬的这些事儿。

1. 海参圈封冰前,对参圈环境的预处理。

1)底质的处理:

首先,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底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冰下海参的“生存状态”。相对优良的底质环境由哪些人为因素构成呢?从直观角度来看,我们把它分成三个特点:首先“不臭”,其次“不黑”,最后“不老”。

首先“不臭”两个字,包含了哪些管理因素呢?其实臭与不臭,从指标上来分析,主要体现在,氨氮和硫化氢的浓度上,间接体现在亚硝酸盐和PH值的变化上。大家都知道,当圈底出现死参化皮等大范围疫病的时候,底部硫化氢和氨氮的指标会呈现出爆表式的增长。那反过来,当底质发臭的时候,引发化皮,肿嘴,死参的几率也会更高。

其次“不黑”,从经验角度来看,圈底黑与不黑,标志着参圈里天然饵料足与不足的一个判别标准。也间接性的表示海参生长速度的快慢与否。就像很多秋季采补的海参,经常大火下锅煮海参后出现,掉嘴,鼓泡等现象,也和底质前期发黑,底质老化有直接关系。从检测数据层面来看,黑与不黑,差别在于,单位面积内的有益藻类,有益微生物的数量的多与少。亚硝酸盐,PH值,溶解氧等微观指标的高与低。

再次“不老”;底质的“老与不老”,有经验的看圈的朋友,大都能从底部的颜色和礁表面的附着物状态上来分析,底质的好坏和天然饵料的量的大小及新鲜程度。从显微镜镜检上来看,我们要在封冰前期,注意观察,圈底底泥表面内容物的组成结构及物种密度。

如果藻类趋于老化,原生动物大量繁殖,这样的圈底也是一种海参生长速度无力的前兆。

封冰前底质养护的几点建议:

第一,化学类底质改良剂的选择和使用上,尽量选择刺激性小,反应后产物安全的。

第二,化学类改良剂使用时尽量不要人为加大用量,可以按照“常量多次”的原则。

第三,使用底质改良剂后,尽量不要大排大灌水,防止底环境应激过大;不利于有益藻类有益微生物的后续繁衍。可选择拿潮换水后改底。

第四,底质维护的根本原则是建立,营造,维系一个稳定的生态平衡系统,所以在化学改良剂使用后,要注重微生物的补充定殖。

第五,圈底的“草”尽量别赶尽杀绝,如果量太多,可以通过手段去控制,但是如果控制到一颗草不长的时候,也证明了圈底的生态结构已经失衡。

2)水质的调控:我们主线思路是,一个参圈底质环境的好坏,直接受水质变化的影响;反过来,圈里水质的优良,也同样被圈底环境的优劣所左右。二者相辅相成,彼此促进和制约。

对于封冰前参圈水质的营造,我们应该做到“三个要”:即为“要爽”、“要透”、“要嫩”。

 “爽”通常意义上指,下风头水表不脏,不粘,不结块。圈水装入桶内放置,沉淀物少。

 “透”通常意义上指能从水面看到水下多深的透明度。也标示着冬季封冰后,阳光穿透冰层,照射到圈底的光照程度。这也是咱们海参养殖,底肥水不肥的一个前提保障。

 “嫩”通常意义上指的是,圈水的颜色。一圈好的生态水环境,从风吹动水波纹的反光程度上来看,呈现发亮,细波纹的状态。从色系上看,呈现近似于外海的亮蓝色。

封冰前养护水体的几点建议:

第一,在保障有新鲜水源交换的条件下,适量多次的进排水,目的是不断的,补充、积累,外海中较丰富的微生物,藻类,微量元素等资源,为冬季圈底营养组成做好铺垫。

第二,如针对水体,进行消毒预防工作,尽量采用刺激性小,不大范围伤害藻类及微生物的消毒剂。例如高质量的碘制剂。

第三,消毒后注意在水体微生物空窗期(也就是药效过后,微生物还未大量繁殖起来的这段时间里)及时补充多种复合微生物,形成微生物在参圈内部的生态站位,防止因有害物质大量繁殖导致水质恶化。

2. 育苗场越冬苗,对于越冬期的规划和准备

1)结合场地硬件条件,合理设计、规划,苗场的投入产出比例。

现如今的社会,各行各业都在讲求“数据”和“算法”。这也正是我们传统的海参养殖业需要吸收和借鉴的。原因在于,通过往年实践生产的数据为依托,合理计算出今年生产中可能出现的变量和常量,以此来规避掉一些隐在的养殖风险。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常年干越冬的朋友也许不会陌生,每年冬季保苗,多数都是从起炉后开始,随着水温的升高,在一段时间内,很多朋友的苗室会出现大量的挠足类,由于提前没有准备抗虫药,想出去买的时候还会遇见断货缺货的现象,心想顶几天不要紧,但结果恰恰是因为准备不足,而错过了最佳杀虫时机,从而导致了后续掉苗掉头的发生。还有一部分朋友,因为对锅炉、苗棚保温,水泵,换热器等硬件过于自信,没有做好提前的应急补救预案,导致了很多不该出现损失的地方发生损失现象。例如谁谁家的锅炉坏了,这一导水温上不来,又掉量了。再比如谁谁家的棚被大北风吹开了等等。

伴随着近些年的育苗室硬件和基础设施逐渐的进入到了高维护期阶段,很多荒废了好几年的苗场又重新被转租使用。在此,真心的建议朋友们,提前做好规划和应急处理预案,别因一时的疏忽,酿成大错。

2)遵循海参的生物学习性,“冬藏”期间不宜过分促涨。

大家都知道海参有夏眠冬蛰的习性,虽然对于当年繁育出来的常温苗来说,“积温”蛰反现象没有达到像接近于成品参的大规格海参那么明显,但在真正的冬季管理期涨势曲线图来看,虽然都是处于一直生长状态,但是生长的波峰阶段是在第二年的立春节气以后;涨速较慢的阶段正是在立冬到大寒这段时间。所以,很多有经验的技术员,都有一句俗话:越冬苗,前涨后不涨。

如果我们在参苗不爱生长的大概率时段下,一味的促涨,催苗,当真正到了快速生长期的时候,往往都是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我们在苗体非快速生长期的时候,应该做到的,就是积极的准备,充分的积累好苗的,好状态,等待生长期到来的时候,涨苗是水到渠成的自然现象。

针对封冰前保苗的几点建议:

第一,严格看住苗体状态,做到三不,即“不黑”、“不胎”、“不淡”。

不黑,指的是,苗体无中毒、打勾、肠炎、发黑等不良现象。不胎,指的是,严格控制好苗体的蛋白原摄入量,不间断的关注苗体呼吸树的收缩能力。不淡,指的是,严防苗体表皮肤骨片褪色,这也是预防冬季纤毛虫高发的一个重要方式。

第二,重新设计有别于常温保苗的投料量和管理模式。

常温苗的生长速度伴随投饵量的相应比例,结合倒池周期通常在1015天。但进入冬季管理后,生长速度,投料比,倒池周期等因素,又到了一个全新的状态下。必需结合自身苗的状态,密度,等等因素有准对性的设计管理。

中国鳗鱼网报道

【关键字】:水产养殖渔业,海参,养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