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鳗鱼网

海参新池塘也有“月子病”怎么回事?

 

在海参池塘上,我们经常会发现这么一个有趣的现象,一般在经过清淤泥后的新池塘,注入海水后经消毒、改底、调水,池塘水色会逐渐转变成暗红色或暗黄色,然后养殖户采用大换水或用一些改底或调水药物处理这种水色也会反反复复,一般这种水色会持续15天到一个月的时间才慢慢恢复正常,我把这种现象形象地叫做新池塘的“月子病”。

新池塘“月子病”是如何形成的?

一般经过清淤后的池塘都会曝晒一段时间,这个时候底部由于没有底泥,底部表层就会出现高盐度、高富营养化特征。养水先养底,只有底部稳定了水色才会稳定。由于底部没有形成氧化层,所以这个时候,池塘内进完水后藻类繁殖速度会发生变化,在这种剧烈变化的外环境下,正常藻类的繁殖速度会受到抑制,硅藻或甲藻会利用池底表层的营养物质形成赤潮,水色会逐渐转变成暗红色或暗黄色。同时,由于大多数养殖户清淤后常规采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底部残留大量的钙质等碱性沉淀,特别适宜硅藻或甲藻等赤潮藻繁殖,所以这些藻类会迅速繁殖起来成为优势藻类。

新池塘得了“月子病”有何危害?

1、溶氧过高、泥皮、气泡病

由于底部表层富营养化的营养盐,硅藻(特别是中肋骨条藻)等赤潮藻会利用这些营养盐迅速繁殖起来,藻类光合作用非常剧烈,放出大量的氧气,导致溶氧急剧升高。今年9月份我曾经检测过一个得了月子病的新池塘溶氧达到24.7mg/L(下图),这远远的超出了正常海参池塘白天溶氧6-10mg/L的范围,也远高于长草池塘的溶氧的上限。溶氧过高,藻类晚上大量聚集在池塘底部,第二天白天会利用光合作用产生大量氧气连同底部附着的浮泥等有机杂质一起飘起来,形成泥皮,并向池塘下风口聚集。同时正常沉积在底部的高溶氧藻类被海参苗摄食后使海参肠道形成有氧环境,海参就会出现气泡病、厌食等不良反应。

2pH过高、应激

由于藻类繁殖过于旺盛,导致水中游离二氧化碳减少,水体pH就会上升。一般得了“月子病”的新池塘白天检测pH值都在8.8以上,这远远高于正常池塘pH7.8-8.4的标准范围,由于pH偏高,导致新放的海参苗出现应激,表现出回笼、发硬、不下滩、粪便少且细等不良现象。

怎样避免或快速消除新池塘“月子病”?

根据我的实践经验总结,一般新池塘出现“月子病”现象的占到3-4成,少部分没有得“月子病”的新池塘也会出现水色变浓、透明度变低的现象,所以这种新池塘“月子病”现象还是应引起广大养殖户的密切注意。我认为从以下方面下手可以有效的防控这种不良现象:

1、早进水,多换水,早养水。发生这种“月子病”的池塘一般是养殖户没有让池塘经过养水养底过程就匆匆放苗,所以我认为最根本的解决方案是给池塘预留出养水养底的时间。清淤、消毒后池塘要大换水(进满水然后排干)几次,一般至少经过4次,然后进完水后用“芽孢杆菌”、“强效EM”等微生态制剂养水养底,这样养水10天以上,底部氧化层形成,水体也形成藻相和菌相的平衡,然后再放海参苗,水色一般就不会发生剧烈变化。

2、如果不幸得了“月子病”也不要慌张,这时首先要找专业技术人员显微镜检测藻相,如果是硅藻为主不足为惧,如果是甲藻为主则要防止甲藻突然死亡造成的极端缺氧,当然这种几率比较低。根据我多年的检测跟踪发现,这种得了“月子病”的新池塘9成以上优势藻都会是硅藻(骨条藻或针杆藻居多),这时多用有机酸(绿水解毒安)及生物改底(利生素、底巧)等温和手段调控,降低pH值,逐渐恢复正常范围。正常藻类的繁殖速度会逐渐恢复,同时富营养化的营养源会被芽孢杆菌、乳酸菌等有益微生物消耗,赤潮藻类的繁殖速度迅速减慢,水色就会逐渐恢复正常。

中国鳗鱼网报道

【关键字】:水产养殖渔业,海参,病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