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鳗鱼网

冬季来临,鱼类越冬期间泛塘、死鱼、体质变弱?

 

水产养殖生产的整个周期中,越冬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现在许多养殖户选择在冬季养鱼,但是在水产养殖越冬过程中,大多数养殖鱼类摄食量低,活动减少,新陈代谢减缓,生长缓慢甚至停滞,导致养殖鱼类在越冬期间体质虚弱,容易继发疾病甚至“泛塘”死亡。水产养殖动物能否安全越冬,直接关系到水产经营从业者的经济效益,养殖户如果疏忽了冬季鱼类养殖管理,导致越冬期间养殖动物死亡率上升,经济效益不尽人意,因此做好鱼类越冬期科学管理的意义重大。

以湖北为例,冬季鱼类要持续近三个月的越冬消耗,如果在此过程中没有做好相关管理工作,那么到了春季,鱼类体质太弱,抗病力差,就会直接导致规模死鱼事件的发生。鉴于此,笔者结合生产实践,浅谈鱼类越冬四大管理方案,供从业者参考。

一、强化投喂,培肥促壮

越冬过程中适当投料,开春后成活率可以比不投料提高20%左右。在越冬前期应适度加强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增强鱼体肥满度,使其多储备体内脂肪,增强鱼的体质;在越冬中期,应适度减少饲料投喂,可每周投喂一次,选择晴天水温较高的时段进行投喂;在越冬末期,鱼类体能消耗较多,应该及时投喂,以恢复其体质,适应天气情况,每天可投喂12次。在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时要营养合理、全面,避免单一,既要使鱼吃饱,另外又不能造成水质污染、浪费,同时适当添加“酵母菌”“乳酸菌”“粪链球菌”“复合水产多维”等提升鱼体抗病御寒及抗逆能力,避免越冬期养殖鱼类因体内营养元素不足从而导致免疫力下降,遭受寄生虫、细菌等病原体侵袭,继而保证水产养殖对象越冬成活率。

强化投喂,保证越冬期水产养殖动物的能量储存

二、适时并塘,合理放养

每年10月上旬至11月下旬是鱼种并塘的适宜期,当水温降至10℃以下时,鱼种基本停止摄食,有利于鱼种并塘。过早并塘会影响秋季育肥,且那时水温相对较高,鱼种活动力强,操作过程中易使鱼体受伤,继发细菌感染致病;如过晚并塘,在出池并塘若损伤鱼体,会影响鱼体冻伤,易造成水霉菌感染。

适时拉网并塘,保证合理放养密度

并塘后养殖鱼类的放养密度也是影响越冬成活率的重要因素,如放养过稀,影响池塘利用率,造成水体浪费,而放养过密,则易造成水体缺氧“泛塘”,影响鱼种的生长发育。究竟投放多少密度为好,这又取决于池塘的水源、水质、池底淤泥和有机物厚度以及从业者管理水平高低等条件。

三、水质管理,环境优良

1.注意缺氧

冬季养殖水体温度相对较低,并且光线不足导致水体中浮游植物繁殖量减缓,光合作用产氧量下降,鱼类处于低溶氧水体中,极易出现缺氧浮头、冻伤等现象。因此,越冬期间要定期检测水体溶解氧含量,如果发现溶解氧低于3毫克/,则须及时增氧,可以注入新水或开动增氧机。笔者总结历年生产经验,认为预防鱼类冬季缺氧的措施有两点:一是适时捕捞,控制饲养鱼类存塘密度,避免溶解氧的生物消耗量过大;二是不要施有机肥,因为有机肥会引起微生物繁殖,消耗溶氧,使养殖池塘水呼吸耗氧量增加。

2.防止冻伤

寒冷的冬天常常使越冬的鱼种受到冻伤,所以冬季养殖一定要加强日常管理,坚持巡塘观察水质和鱼情,如发生冰雪、狂风等极端天气,要及时处理,可采取设置人工屏障来抵挡风雨,或是注水增温,在气温不太低的晴天中午将经过日晒升温的表层水注入养殖池塘。

设立挡风屏障,抵御强北风、大降雨等恶劣天气

3.调控水质

越冬鱼并池以后,鱼池要适当加深水位,对水位较深、淤泥和有机物较少的养殖水体来说,其理化因子相对变化较小,越冬鱼类安全系数也高;反之,水较浅、淤泥厚、有机物质含量高的水体,各种理化因子的变化幅度较大,鱼类越冬效果差,危险性也相应增大。同时,冬季光合作用相对弱,藻类繁殖减缓,直接造成水体溶解氧含量不足,这就要求广大养殖户适时提高水体肥度,可在连续晴天中午时分使用“氨基酸肥水膏”“黄腐酸钾”“黄腐酸钠”“复硝酚钠”“胺鲜脂”等,加强内服“酵母菌”“中草药”“多糖类免疫增强剂”等,增强鱼体体质,避免小瓜虫、水霉菌等寄生感染。生产过程中还要实时监测养殖水体氨态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浓度变化,每半个月推荐使用一次“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高铁酸钾”等强氧化剂,保持养殖池塘底部高氧化还原电位值。

调节优良水质,保持水色“肥、活、嫩、爽”

四、鱼病防治,安全越冬

进入冬季,养殖池塘适宜低温的病原微生物会集中繁殖,如果不采取防治措施,会使病害蔓延,造成经济损失。

1.孢子虫病

孢子虫常寄生于养殖鱼类的鳃、体表、口咽腔等部位,肉眼可见寄生部位为白色的小结节或孢囊,显微镜条件下可看见无数个似瓜子形的孢子。患病鱼类体色发黑,极度瘦弱,摄食能力差或者直接不摄食,呼吸困难,游动缓慢,直至死亡。本病是常规养殖品种如鲤鱼、鲫鱼、鲮鱼等及名特优养殖品种如鳜鱼、乌鳢等常见病害,且常发生于投饵量高,水质过肥及pH过高的养殖池塘。鲤鱼、鲫鱼等养殖品种发病较普遍,且引起的死亡量通常较大。

越冬鲫鱼种患孢子虫

防治措施:孢子虫病关键在于预防,治疗时外用一些常用的杀虫剂如“阿维菌素”“伊维菌素”“菊酯类”“敌百虫”“环烷酸铜”等,在发病初期710天使用一次,然后拌饲内服“地克珠利”或“盐酸氯苯胍”0.1‰~0.3‰一个疗程,同时添加“雷丸槟榔散”“苦参末”等中草药,注意药物拌饲过程中要均匀搅拌。

2.竖鳞病

竖鳞病又称鳞立病、松球病等,初步认为病原体是水型点状假单胞菌,短杆状,近圆形,单个排列,有动力,无芽孢和革兰氏阴性,业界也有认为此病是由气单胞菌或类似这一类的细菌感染引起,或者是一种循环系统障碍引起的疾病,由于淋巴回流障碍导致。每年秋冬季发病较多,是鲫鱼、鲤鱼、草鱼、鲢鱼以及部分热带鱼的一种常见病。当水质污浊,鱼体受伤时,病原菌经皮肤感染,导致鱼类离群独游,严重时呼吸困难,反应迟钝,浮于水面,并有鳍条腐烂、充血、腹部膨大等表现特征。发病早期,鱼体发黑,体表粗糙,鱼体前部鳞片竖起,鳞囊内积有半透明液体,严重时全身鳞片竖起,鳞囊内积有渗出液,用手指轻压鳞片,渗出液就从鳞片下喷射出来,鳞片也随之脱落,鳍膜间有半透明液体,顺着与鳍条平行的方向稍用力压之,液体即流出;眼球突出,病鱼贫血,鳃盖内表面充血,皮肤、鳃、肝、脾、肾、肠组织均发生不同程度的病变。

患竖鳞病的鲤鱼

防治措施:首先全池泼洒“二氧化氯”或“聚维酮碘溶液”“苯扎溴氨溶液”“戊二醛溶液”,其次,拌饵投喂“恩诺沙星”“亚硫酸氢钠甲萘醌”(维生素K3),连续57天为一个疗程。

3.水霉病

每年在水温降低时,让养殖户最头疼的病害之一就是水霉病。水霉菌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的淡水或半咸水水域及潮湿土壤中,于死亡的有机物上腐生,为一种常见的霉菌,在水温1015℃时最适合生长,25℃以上时游动孢子繁殖力减弱,不易感染。养殖鱼类感染水霉病的典型症状就是体表长毛,水霉菌向肌肉里面生长,肌肉是它的营养,白毛是释放孢子,所以当我们看到病鱼体表生长白毛时,证明鱼已发病很久。

越冬期养殖鱼类易患水霉病

水霉病的发生主要因为紧迫造成的二次细菌感染,水霉真菌在水里无处不在,鱼体因其他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造成体表组织受伤,水中的霉菌游动孢子即伺机附着,于坏死组织上开始发芽形成菌丝,表层的菌丝则向外延伸,在受伤病灶处迅速繁殖,逐渐长出棉毛状的菌丝,形成如棉絮状的覆盖物,并于末端形成孢囊,放出游动孢子到水中,经由水而传播各处。菌丝除寄生于坏死组织外,还可漫延侵入附近的正常组织,分泌消化酶,分解周围组织,进而贯穿真皮深入肌肉,菌丝和伤口的细胞组织黏附,使养殖鱼类皮肤溃烂、组织坏死。

防治措施:鱼类入池过程中要尽量小心,勿使鱼体受伤,入池前用3%5%的食盐水或“聚维酮碘溶液”浸泡鱼种810分钟。若发现养殖鱼类已经感染水霉病,鱼体已经受伤,则加强使用“聚维酮碘溶液”或“季铵盐络合碘”“水杨酸钠”“高锰酸钾”等对水体及鱼体进行消毒处理,降低水霉菌寄生造成的危害,但也要注意病鱼的体质和水质变化。

总之,要想让养殖鱼类安全平稳地度过越冬期,必须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做好充足的准备,科学合理地进行管理。

中国鳗鱼网报道

【关键字】:水产养殖渔业,病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