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鳗鱼网

棘手!死亡率超9成!鳜鱼脾肾坏死病毒病正值高发期,如何正确诊断和防控?

 

全国养殖鳜鱼规模与产量当属广东为最,湖北和江苏次之,广东亩产多在4000多斤左右,同时养殖成功率相对较高,但成本也偏高。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有苗种退化,病害严重,养殖成本高风险大,冬季饵料鱼难寻,用药多食品安全问题等。

今天我们就近期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鳜鱼脾肾坏死病毒病,分析下如何进行有效的防治。

流行情况及发病特点

鳜鱼脾肾坏死病毒病的病原为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病毒侵染暴发后还会伴随多种细菌的继发性感染。此病主要以水平传播为主,主要危害10厘米以上鳜鱼,该病有以下4个发病特点:

1、发病急,病情发展快,死亡率高

发病早期一口塘每天死亡十几尾,2-3天内迅速增加到70-80尾,1周内可增至每天每口塘几百尾、上千尾,甚至全军覆没,死亡率90%以上。

2、具明显季节性

水温20℃以下很少发病,28-30℃是该病最适流行水温。该病主要发生于6-10月高温季节,11月中下旬水温降低后发病死亡率大幅度下降。

3、外部条件的刺激是疾病暴发流行的诱因

携带病毒的鳜鱼在发病季节对外来刺激极为敏感,特别在季节交替期、气候突变、昼夜温差大、持续阴雨低温天气、水体出现“倒藻”时高发此病;而病原(如寄生虫、细菌等)感染、水环境突变、水质恶化、用药不当、饵料鱼未经消毒或投放量过大等均可诱发或加剧病情发展,养殖户有“越下药,死亡越多”、“越换水越死亡”等说法。

4、个体较大、肥满度较好的鳜鱼易先发病

最先发病死亡的往往是相对个体较大、肥满度较好的鳜鱼,同一口塘的其它鱼类并无此病的症状。

鳜鱼脾肾坏死病毒病的发病症状

1、外部发病症状

病鱼厌食,部分病鱼可见头部发黑,体色发黄,眼睛凸起症状。有的病鱼会出现鳃盖,下颌,胸鳍,腹鳍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有的则不明显。贫血,鳃丝粉红或者严重失血导致鳃苍白、解剖鱼体肝脏颜色苍白。

2、内部发病症状

肝脏呈土黄色或者因严重失血而发白,有时上面有淤血点,内脏器官有时也可伴有点状出血,常伴有腹水,严重的肠内充满淡黄色黏稠物或出血。肠内充满黄色果冻状物质等典型症状。

如何正确诊断?

根据养殖池塘现场诊断鳜鱼脾肾坏死病毒病时,可依据以下六点:

1、发病塘水体突然变浊,即所谓“转水”或“倒藻”;

2、鳃丝粉红、发白或呈花斑状;

3、胃壁呈斑块状充血,肠道充血发红或呈环状充血;

4、肠内容物呈黄色流晶状;

5、患病鱼离群漫游,呈明显的“黑头黄身”现象;

6、患病鱼血液不凝固。

凡发病鱼塘有符合上述3——4种临床症状时,基本可以判断为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进一步确诊时须通过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

九大防控措施

鳜鱼脾肾坏死病毒病是一种传染性极大,死亡率极高的一种疾病,养殖过程中,需尽早发现、及时治疗、减少养殖生产对鳜鱼应激性刺激!该病以预防为主,一旦大规模发病很难治疗,主要防控措施如下:

1、对外地引进的鳜鱼苗种和饵料鱼(鲮鱼)进行严格检疫,确认苗种未带有相关病原后再下塘。

2、适当降低鳜鱼放养密度,减少病原传播风险。

3、每年开春对池塘(尤其是前一年发过该病的以及长期多年养殖鳜鱼的老塘)进行干塘清淤,然后选择连续晴好天气,使用大量生石灰化水全塘泼浇,并连续太阳暴晒一周以上。期间,需每日用铁锹对塘底淤泥进行翻动。以确保塘底病原能完全被生石灰和紫外线杀灭。

4、注重鳜鱼养殖前期管理。5——6月鳜鱼未发病前定期使用聚维酮碘或土霉素或戊二醛或苯扎溴铵等进行全塘消毒2——3次,并定期使用硫酸铜等杀虫剂,使用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有效切断该病毒的垂直传播途径。

5、注重饵料鱼质量。饵料鱼饲养过程中同样需要重视防病治病。定期使用消毒剂进行全塘消毒,并长期在饵料鱼饲料中添加大蒜素、维生素c等中草药成分药物和免疫制剂,提高饵料鱼抗病能力,保证鳜鱼饮食健康。饵料鱼投喂前,建议用5%食盐水浸洗数分钟,杀灭其身上可能携带的病原体后再进行投喂。

6、一旦池塘发生该病,切忌盲目用药。由于此时鳜鱼身体体质较弱,药用的越多,鳜鱼对池塘环境应激变化不适应,就越容易被病毒大量侵染,死亡量就越大。

7、如果该病已经发生,建议尽量保持池塘原有水环境(水温、水位等),勿添换水。使用较温和的消毒剂如聚维酮碘、二氧化氯等进行全塘消毒,然后每日增开增氧机数小时,确保池塘溶氧充足。等气温升高,病情稳定后再进行后续处理。

8、增加巡塘次数,发现病鱼死鱼及时捞除,以减少塘内传染源。

9、发病鱼塘内的水不要随意排放,与未发病鱼塘不要相同的渔具,以防交叉污染。

中国鳗鱼网报道

【关键字】:水产养殖渔业,鳜鱼,病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