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鳗鱼网

【技术分享】夏秋季节海蜇池塘管理要点

 

夏秋交替,天气变化大,这对海蜇养殖来说是一场很大的考验,如果池塘管理措施稍有不当,就有可能产生一系列问题。海蜇养殖后期池塘管理如何防缺氧、防水变、防细菌性疾病是海蜇养殖成功的关键。

一、防缺氧

池塘氧气的消耗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海蜇圈到了养殖中后期,池塘养殖的海蜇及套养的缢蛏等规格逐渐增大,耗氧量增加。

2、养殖过程中大量肥水、过量投喂,池塘底部有机质积累过多,易造成氨氮、硫化物超标,导致底热、发酵,加重耗氧。

3、进入秋季,早晚温度低,中午温度高,易造成池塘溶解氧上下分层,上层溶解氧高,下层溶解氧不足,氧债积累。遇到“南撞北”天气(白天刮南风,夜间刮北风),短时间内池水强烈对流,池底大量有机质上翻,加快池塘溶解氧消耗(如图1),易造成急性缺氧,存在浮头、翻塘风险。

底质上翻后溶解氧降低

养殖后期管理好池塘溶氧非常关键,可以说充足溶氧是成功养殖的基础。肥水、喂料采取少量多次原则,并且经常查看料台,避免投喂过多,污染池底。同时定期或实时监测池塘溶解氧,增加增氧机,打破水体分层现象。对于有缺氧症状的池塘,果断采取措施增氧,包括多开增氧机、加大换水量、必要时药物辅助增氧,多管齐下,保证溶解氧供应。

二、防水变

养殖后期会出现水质混浊、发黄、发暗、发绿、发红等现象,其中水质发红最常见,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1、投喂过量或加入了水质差的海水,导致甲藻、骨条藻等赤潮藻类繁殖过盛,引起水质发红(如图2)。甲藻属于鞭毛藻类,一般具有藻毒素,且夜间耗氧大,易导致水产动物缺氧中毒;骨条藻易造成水质发黏,阻碍空气和水体进行气体交换,高温天气易诱发气泡病,二者都易给海蜇养殖带来危害。

2、缺氧倒藻(水体当中藻类突然大量死亡)导致的水体变红,这种发红不是藻类色素产生的颜色,而是池底溶氧不足,耗氧物质未得到充分氧化上翻产生的发红,这种情况一般伴随水产养殖动物的缺氧症状。

甲藻引起的水红

海蜇养殖后期,稳定是第一位的,任何一次水变,都可能对养殖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在日常管理当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谨小慎微,安全平稳的度过高温期才是养殖成功的保障。一方面是防水变的发生,高温季节慎重进水,如果一定要进水,则每次进水前带水样到药店检测水质指标,符合养殖标准方可进水。另一方面是防水变发生后对海蜇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发生水红现象时,实时监测池塘溶解氧含量,遵循先增氧,再改底,再解毒的步骤,循序渐进处理,切不可直接杀灭,如此可降低翻糖的风险。

三、防细菌性疾病

这几年海蜇圈细菌性疾病呈多发态势,主要是海蜇溃烂,检测致病菌多为弧菌。针对这类条件致病菌引发的疾病,依然主张防重于治,主要防治措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保持充足溶解氧

养殖水体丰富的溶解氧,不仅是海蜇正常生长的前提,更是防病的关键(如图3)。众所周知,大部分水产生物致病菌都是厌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池塘越是缺氧,这些致病菌繁殖越快,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水产动物发病;而当池塘溶氧充足时,厌氧菌繁殖慢,一些有益菌繁殖加快,有害菌就会受到压制。所以在养殖中后期,通过加强增氧、合理投喂、适当换水、经常使用水质底质改良剂等,提高水体溶氧,对于防细菌性疾病非常重要。

2、中后期养殖水体经常补充有益菌

水体当中有机质的分解、转化、利用等一系列生化反应都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完成的。到了养殖中后期,水体自净能力不足,时间一长,可能爆发各种问题。所以当水体中有益菌不能满足自净需求时,就要人为的加以干预,及时补充,以达到加快物质循环、减少污染的目的。常用的有光合细菌、EM菌、芽孢杆菌等。

3、及时消毒、改善环境

当海蜇感染细菌性疾病时(如图4),一方面要及时消毒,但要注意少量多次的原则,避免单次用药量过大,加重死亡。另一方面要及时改善环境,切断病源,防继发感染。同时加强营养补充,达到增强体质、提高抗病力的目的。

正常的海蜇  

海蜇伞体部溃烂

以上便是夏、秋季节海蜇养殖池塘中后期比较典型的几个问题,给大家集中作一个简要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最后希望大家养殖顺利,丰产丰收!

中国鳗鱼网报道

【关键字】:水产养殖渔业,海蜇,养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