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鳗鱼网

二十几年连续盈利,看丹麦人怎么做到低成本循环水养殖

丹麦是传统的农业强国,虽然国土面积不大,但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历史上是欧洲小麦的主产区,如今在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方面仍是世界翘楚。

图片来自vcg.com

丹麦可以说是欧洲循环水养殖的发源地,从最早的循环水育苗系统到鳗鱼养殖系统,丹麦的养殖场几乎经历了循环水养殖技术的数次升级和变迁。到如今由于鳗苗濒危而致鳗鱼养殖场的关停,post-smolt养殖系统的兴起以及平层跑道式虹鳟鱼养殖系统的普及,可以说几十年的发展道路实事求是,扎扎实实,出现了很多运营二十几年依然盈利良好的养殖企业。

本次笔者会面了挪威KSK公司的总裁父子。该公司主要开发马鞍式填料片(saddle-chips,俗称薯片填料,已申请专利),这种新型填料一经面世就受到了养殖企业的欢迎,它的流线型外观可以促进水流在表面的流动,增进翻滚效率,同时又有较高的有效比表面积。KSK公司仅靠销售该填料就足以维持很好的运转。

此次会面先由KSK总裁Robert Knudsen先生和浙大工程团队朱松明教授分别对各自的工作做了详细介绍,Robert先生对浙大水产工程团队所做的扎实工作表示了极大的肯定,确定了合作研究开发的意向。双方约定由KSK提供填料样品和参数,由浙大朱松明团队进行薯片填料相关性能参数的测试和改进,并由丹麦博纳克斯(BONACS ApS)作为技术顾问,共同进行该新型填料的开发和研究工作。

第二天,笔者约见了丹麦Kruger公司的Jonas J Bengtsen,该公司目前主推新型循环水养殖系统RAS2020。该系统通过圆形跑道式设计充分利用了空间,又减少了不同生长期鱼类转运所带来的应激。

该系统比较适合于鲑鳟类养殖,单个系统的年产量达到1200吨,占地面积3340平米却有6400立方的水体。该系统的详细介绍在黑匣子分享会第二期杭州站时由系统的主设计师Bent Urup做过详细的报告(链接在此:【视频】Bent教授讲RAS;15+16日播报-黑匣子循环水养殖分享会(杭州站))。该系统已在包括中国的各个国家申请了专利保护,仿造将被起诉追责。

下午拜访了奥胡斯大学动物生理学实验室的Mark Bayley教授,为我们讲解了其团队所做的关于空气呼吸鱼类(air-breathing fish)的相关研究,特别是在低氧情况下的鱼类代谢及生长率的关系。该团队与越南Mekong Delta地区有着长期良好的合作,该地区是越南巴沙鱼的主产区(Pangasius)。会后参观了爬行动物实验室和由AKVA设计鱼类养殖实验系统。

其中有一个信息很有意思,即低浓度的氨(总氨=225μmol/L)可增进仔鱼(5-7g的虹鳟)的生长率,可能的原因是低浓度氨可促进鱼体内氨基酸的合成(Wood, 2004)。文献有点老,关于后续的工作可自行检索。但请注意,水体里的氨对鱼依然是有毒性的。

第三天,我们访问了有着20年历史的水产养殖企业FREA。关于该企业的详细介绍可参照文章(洋人用循环水的那些事儿)。老厂是露天平层气提式推流设计,需要较大的养殖面积以及水处理区域,并且配有生态泻湖处理区。

新厂是气提式循环水系统的应用典型,主要用于虹鳟鱼的育苗阶段。阶梯式设计巧妙的解决了分阶段育苗的转运产生的巨大工作量和对鱼的刺激,结合吸鱼泵和数苗器,使年产量2400吨(2400万尾鱼苗)的整个渔场只需要6个人即可,这里面包括总经理自己、技术员以及工人。

整个场的年产值达到了750万欧元。这就是工业化养殖带来的技术红利,这是尊重技术创新和保护生产实业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收益。

笔者也注意到,系统的角落里也有一些卫生死角甚至死鱼,水色甚至黑到看不见,但是育苗年均成活率达到98%以上,现场的养殖槽几乎都是满的,养殖密度都在75kg/m3以上,鱼苗的摄食活跃度非常高。

浓重的水色

发霉的出料口

高密度虹鳟育苗(75kg/m3

极其活跃的摄食状态

几乎满负荷运转的养殖槽

正在工作中的分鱼机

另一个细节值得琢磨,养殖场的生物安保配套的非常到位,安全区内和外划分的泾渭分明,可以看到从设计之初就对设施的规划做了详尽的安排,既不影响生产又可靠的隔离了外源污染。反观国内的养殖场,似乎总在原地打转,即使损失了也不清楚原因在哪。甚至很多循环水养殖企业,装配了工业化的设备却没有装配工业化的大脑,思维还停留在农业时期的赌博式生产,这样注定会出问题。

图片来源:循环水黑匣子

中国鳗鱼网报道

【关键字】:水产养殖渔业,丹麦,养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