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鳗鱼网

池塘蓝藻产生的主因真是“富磷”吗?谈蓝藻防控之杂草理论

目前很多专家发文说蓝藻产生是的原因中富磷是一个主要因素,其实我认为这个有些片面!

一、杂草理论

池塘培藻好比庄稼地里种庄稼,池中蓝藻好比地中杂草,庄稼地里有一些杂草不可避免,池塘藻相中完全没有一点蓝藻类也不可能,庄稼与杂草、有益藻和蓝藻均存在共生共存、生存空间和营养利用的这种相互竞争的关系。如果没有合理管控,那地中杂草满地、塘中蓝藻满塘都是很可能的。

主要区别是:地中杂草有除草剂,可实现定向清除,已经非常成熟;而池塘中蓝藻定向清除的产品(如蓝藻分解酶)并不多见或者说不十分成熟。

二、蓝藻爆发之营养失衡论

对待蓝藻应从生态系统角度进行生态防控,首先就要从蓝藻本身的生物特性上分析,蓝藻是一种介于细菌和藻类之间的生物,对于细菌而言,蓝藻有细胞壁,有叶绿素、叶黄素、胡萝卜素等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而对于其他藻类而言,蓝藻没有完整的细胞核和除了核糖体之外大部分细胞器,繁殖方式除了能进行分裂繁殖之外还可以进行孢子生殖。

 

池塘蓝藻爆发多具备以下特点:

1、原藻相老化,pH高,多在8.6以上。

2、有机质含量高,水质老化

3、水温多在25-35

有不少专家提出蓝藻暴发多由水体富磷引起,而对于我们养殖池溏来说,蓝藻爆发多发生于养殖进行了一段时间后,随着养殖投喂的逐步进行,水体中的含氮有机质的含量会越来越高,而磷元素由于藻类不断地吸收利用,含量越来越低,最终导致严重的氮磷失衡,整个水体富氮,缺磷;而在我们实际养殖过程中,养殖中后期定期添加磷肥的池塘,反而藻相稳定不容易起蓝藻,所以我们认为,富磷导致蓝藻爆发的这个说法是片面的,很多时候反而是磷等元素缺失导致水体营养失衡引起的,可以看作一种由于基础营养元比例失衡导致的单一藻类过量繁殖现象,这一现象同样可以解释池塘甲藻爆发引起的红水现象。

三、池塘蓝藻的生态防控思路

在池塘生态平衡的情况下,水体中菌相复杂,各类有机质会被充分分解,池塘营养元丰富,相应藻类的多样性也比较丰富,藻相稳定,基本不会出现某一藻类剧烈繁殖的现象。所以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防控蓝藻:

1、自投苗开始投喂后应定期(7-15天)施用EM菌,保持池塘微生物的多样性,稳定菌相,减少pH的剧烈变化,并持续分解池塘有机质,减少有机质的积累。

2、养殖中后期,尤其是水温25℃以后,应定期补肥(主要以磷肥、微量元素为主),保证池塘营养元的多样性,从而保证藻相多样、稳定。

3、使用相关产品持续提升水体活性,增强藻类的抗逆性,使藻相稳定。

如果遇到蓝藻已经爆发的现象,可根据条件采取换水后采用杀灭的方法(多采用硫酸铜、硫酸锌等),并同时注意水体增氧,杀灭后应及时解毒,并使用活水产品进行活水,全池使用EM菌配合磷肥以及微量元素恢复藻相。

四、关于定向培藻

现在市面上定向培藻的讲师和企业都不少,我来说说我的看法:

1、藻种问题:实际上除非是井水,一般水体有益藻的藻种都会有的,只是其优势明显不明显而已,一般来说利用这些水中藻种培养是可以的,而不需要经常投入藻种下去,你见过种庄稼的隔三差五的总往自己的地里下种子的吗?需要经常投藻种下去的只能说明两个可能:1)水体不好,不适合有益藻生长;2)藻种和营养源有问题,不能够持续,解决这两种问题都不需要总是投藻种下去。

2、定向培藻的实质:实际是只需少量藻种,供应合适的营养(肥料),经光合作用不断繁殖,藻类有其生命周期,在其衰败之前被消耗掉(即被鱼和浮游动动吃掉),而新的藻类又源源不断的繁殖;另一方面加强水质管理,改善水体环境,如利用当今前沿的水质活化技术,使藻类生命健康、活力强,其生命周期延长,达到藻相持久稳定的目的。

3、培藻应从池塘生态系统角度去综合考虑:生态系统链条是一环扣一环,应从系统角度去考虑,培藻重点考虑两个环节:一是输入端,需要考虑藻类营养的供给来源和可持续性(肥料结构和数量);二是输出端,产生的藻类需要及时被消耗掉,而新藻又能够长出来。(作者: 新农匠生态讲习所 刘斌)

中国鳗鱼网报道

【关键字】:水产养殖渔业,蓝藻,产生原因,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