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鳗鱼网

河蟹出现“顶壳、拉腿”,这是怎么了?

当前河蟹“顶壳拉腿”问题突出,该现象专业术语统称河蟹蜕壳不遂。今年我地早期阴雨天气较多、气温回升快,出现大风降温等灾害性天气,给河蟹蜕壳造成很大影响,现在河蟹第二次蜕壳不遂造成的断腿、断螯和“大盖帽”(背壳蜕不出来)的残次比例占20%70%。一些板田没有上水的塘口和一些新开挖塘口这种现象突出,而一些早期板田上水深度达到3040厘米的塘口基本没有发现蜕壳不遂现象。

笔者在跑塘口过程中了解到今年的河蟹“顶壳拉腿”问题突出与往年不同,主要表现在这四个方面:①新塘口较老塘口严重;②大塘口较小塘口严重;③生态好的塘口较生态差的塘口严重;④第二次脱壳较第一次严重。⑤规格大的较规格小的严重。养殖户对灾害性天气给河蟹蜕壳造成的严重影响预估不足,池水过浅,保温能力不足,加剧了灾害性天气给河蟹蜕壳生长造成的不利影响。

许多养殖户感觉早期水温低,河蟹活动性弱,吃食少,往往23天喂一次料,如遇阴雨天气,则45天甚至一周才喂一次料,很容易导致河蟹早期体质偏弱、营养积累不充足,尤其是规格偏大的河蟹,这也就是出现顶壳、拉脚症状的多是大规格河蟹的原因之一。同时许多养殖朋友早期投喂的饵料多以豆粕、菜饼等植物性饵料为主,搭配一些颗粒配合饲料(或者自配料),不但营养全面性无法保证,其饵料的消化吸收率也是很低的。

受长期低温阴雨天气影响,大部分塘口溶氧不足,亚硝酸盐升高,造成河蟹食欲不振,活力不强,体质不好,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蜕壳不遂现象。第二次脱壳后大部分塘口开始投喂冰鲜鱼,由于改口不适应。蟹出现肠道水肿、肛门发红现象,这是典型的肠炎症状。加上伊乐藻生长进入旺盛期,消耗营养物质非常厉害,根据历年经验,河蟹第二次蜕壳死亡率最高,直接影响到全年的成活率和起捕率。因此,抓好河蟹二壳期间的蜕壳期管理十分关键。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处理措施。

1.保持水温、水质稳定、溶氧充足

保持板田水位2030厘米;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降温降雨天气要注意提前加深水位,保持水温稳定。肥水以少量多次为主,不宜重肥,防止氨氮、亚硝酸盐超标,池水pH值变幅过大,对蜕壳蟹和软壳蟹产生较大刺激,引起应激反应,从而影响正常蜕壳和蜕壳翻倍系数。选择晴好天气,适当泼洒EM菌、芽孢杆菌、光合细菌,保持水质的清爽。溶氧对河蟹生长十分关键,要充分利用增氧机进行水体增氧,没有增氧机的应每天开动水泵向池中加注新鲜水12小时,保持池塘溶氧充足。注意夜间缺氧,适当备些粒粒氧,以便急用。

2.保持池塘环境安静

不宜在池中割草、施药、施肥等人工作业。露头水草可暂时加水淹没,防止影响风浪增氧和水草开花老化;蟹沟内水草过密的,应拆除板田上部分围网,给河蟹有充分的活动空间,防止河蟹夜间缺氧无地可逃。

3.保证安全

河蟹脱壳期间不宜使用化学性杀虫剂和消毒剂,防止对河蟹产生刺激,影响河蟹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4.满足河蟹蜕壳营养需求

当前大多数养殖户饵料投喂由配合饲料为主逐步转换为冰鲜鱼为主。由于改口不适应,少量河蟹发生肠炎。冰鲜鱼投喂由于条块数量严重不足,导致大部分河蟹吃不到食,处于饥饿状态,因抢食河蟹活动强度加大,导致水质呈现阶段性浑浊现象。随着河蟹第二次蜕壳接近尾声,对食物的需求明显加大。良好的体质和适宜的补充微量元素,是保证河蟹顺利蜕壳的重要条件。可在保证蜕壳期喂食“匀、足、好”的基础上,适当补充钙、磷等矿物质和维生素、葡萄糖等营养物质。

5.加强池塘水草的管理

5月份是水草管理的关键时期,保持合适的水草布局和栽植密度,保持水草旺盛的生命活力,是实现河蟹高产、稳产的重要基础。以伊乐藻为主导的塘口,一定要保持水草的合理密度,蟹沟内的伊乐藻水草覆盖率控制在50%以内,过密的地方要适当间草,间草以保持绝大部分水草能见到阳光为度;水草疯长区域要适当修剪,修剪时不宜一次性到位,要分期分批进行,防止河蟹失去栖息区。有围网的可以拆网,减少环沟鱼虾蟹的密度,增加活动空间降低河蟹损伤率。

6.加强池塘水质调控

一是减少膏肥和粉肥的使用量和使用次数,适当补充磷、钾肥,以保持水草活力为主。河蟹蜕壳期间,如果氨氮高于0.4、亚硝酸盐高于0.1pH值高于9.0或低于7.0,应及时进行处理。氨氮、亚硝酸盐高,以换水为主,两天后用过硫酸氢钾改底,再过两天用EM菌、芽孢杆菌、光合细菌分解池内的肥料;pH值高于9.0,可通过补充活力源、红糖等碳源性物质和EM菌、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等微生物制剂;pH值低于7.0,以泼洒生石灰调节,每亩水深1米用量56千克,连用23次,每次间隔时间23天,同时分析pH值过低的原因,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7.做好灾害性天气的应激处理

随着夏季的到来,雷雨大风闷热等灾害性天气将明显增多,蟹缺氧泛塘、“闷塘”、水体倒藻等现象将越来越多。为了增强河蟹抗应激能力,可以通过加水保温、提前泼洒维生素等抗应激药物、增氧等措施进行处理。

8.做好河蟹蜕壳不遂的补救处理

根据河蟹蜕壳不遂的严重程度,有针对性的进行补救处理。一般以断腿为主并且断腿数量在23支以内的塘口,可以不补苗,可充分利用河蟹断肢再生功能解决这一问题。蜕壳畸形、“大盖帽”、断螯较严重的塘口应适当补苗,补苗数量根据蜕壳不遂的严重程度灵活掌握,一般捞出一只河蟹按照两只的比例补。补放的蟹种要求规格相对整齐、体质健壮,壳具有一定硬度。捕捞时要尽量做到小心轻放,防止动作过大造成蟹种外骨骼和内脏受伤。运输时尽量不要相互挤压,运输时间越短越好,运输距离越近越好。蟹种运抵塘口后不要急于下塘,应用本塘池水充分冲淋35分钟,使蟹种下塘前有个适应过程。补苗的死亡率较高,上述几个要点对提高补苗的成活率十分重要。

总之,今年由于连续阴雨,气温偏低,河蟹吃料状况较差,河蟹营养积累相对来说不充足,河蟹体质往往偏弱,蜕壳期就会因为能量供应不足而出现顶壳、拉脚的情况。且河蟹一二壳间隔时间较短,一壳蜕壳过程中消耗大量能量,河蟹体质尚未得到恢复,二壳就已经开始了,因此就会出现二壳刚开始就有拉脚更加严重的情况。首先是改善池塘生态环境,为河蟹营造最佳的生长环境;其次是防止病从口入,注意饵料的新鲜和适口性,满足河蟹的营养需求;三是在饲料中定期添加大蒜()、多维,调节河蟹肠胃功能、保肝护肝。发病要对症下药,剂量要足,效果要好,疾病治好后,要及时恢复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应对灾害性天气的根本保障,河蟹病害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原则,确保河蟹脱壳期间少生病、不生病。(安徽当涂县湖阳镇水产站  刘海林)

中国鳗鱼网报道

【关键字】:水产养殖渔业,河蟹,脱壳不随,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