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鳗鱼网

专访病毒病防控专家曾令兵研究员:鱼类病毒病防控技术和药物研制有了新进展

淡水养殖业为保障国民蛋白质来源、食物供给以及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我国淡水鱼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养殖模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增大,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养殖病害问题日趋突出,成为制约水产养殖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瓶颈因素之一。在淡水鱼类病害中,尤以病毒性疾病危害最为严重,不仅流行范围广,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而且防控手段有限,给养殖业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为此,笔者就病毒病防控、诊断方法及药物研制进展情况专访了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病毒病防控岗位专家曾令兵研究员。

问:大宗淡水鱼主要病毒性疾病的种类有哪些?危害情况如何?

答:目前,在我国养殖大宗淡水鱼中造成严重危害的病毒性疾病主要有四种,分别是草鱼出血病、鲤春病毒血症、锦鲤疱疹病毒病、鲫造血器官坏死症。

1.草鱼出血病

草鱼出血病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我国发现的第一个鱼类病毒性疾病,其病原为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草鱼出血病流行范围广,在我国大部分省份均有草鱼出血病发生,其传播速度快,流行季节长,死亡率高达70%80%,主要危害一龄草鱼和二龄草鱼鱼种。近年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大规格草鱼鱼种以及养殖草鱼成鱼亦有草鱼出血病发生。患病草鱼以体表出血、肌肉出血、肠道充血为主要症状。病原学研究表明,迄今在我国养殖草鱼中已发现三种基因型草鱼呼肠孤病毒,主要流行株以草鱼呼肠孤病毒基因型II型为主。

2.鲤春病毒血症

鲤春病毒血症是一种急性出血和流行性败血症,主要感染鲤鱼及其变种,是养殖鲤鱼最为严重的病毒性疾病之一,其病原为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鲤春病毒血症一般在春季水温820℃暴发,水温1315℃时是流行高峰,死亡率可达70%。我国农业部发布的《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中规定,将SVCV列为一类疫病。

3.锦鲤疱疹病毒病

锦鲤疱疹病毒病是一种严重感染养殖鲤鱼、锦鲤和杂交鲤的传染性病毒病,其病原为锦鲤疱疹病毒(KHV),又称鲤疱疹病毒3(Cyprinid herpesvirus 2CyHV-3)。锦鲤疱疹病毒病的发病水温为1630℃,患病鲤鱼呈现暴发性死亡,感染种群患病率100%,死亡率70%80%,有时可高达90%100%,是近年来鲤鱼和锦鲤养殖中最为严重的一种疾病。潜伏感染、水媒传播是锦鲤疱疹病毒感染养殖鲤鱼的重要特征,也是病原传播的主要途径。

4.鲫造血器官坏死症

鲫造血器官坏死症是近年来我国养殖鲫鱼中暴发的一种严重的病毒性疾病,其病原为鲤疱疹病毒Ⅱ型(Cyprinid herpesvirus 2CyHV-2)。鲤疱疹病毒II型主要感染观赏鱼金鱼、养殖鲫鱼及其变种,其流行范围广,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危害严重。异育银鲫鱼苗、鱼种以及成鱼对鲤疱疹病毒Ⅱ型敏感,死亡率高达90%以上。患病鲫鱼以鳃丝充血、出血、胸腹鳍基部充血为典型特征。近年的CyHV-2监测结果显示,鲫造血器官坏死症流行范围存在不断扩大的趋势,鲫鱼繁育苗种场CyHV-2检测阳性样本数量有所增加,暗示苗种带毒以及病毒的潜伏感染特性是该疾病传播的主要风险。

问:鱼类病毒病发病原因与流行规律有哪些?

答:鱼类病毒病发病原因与流行规律主要有以下方面:

1.发病原因

从大的方面分析,鱼类病毒病的发病原因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个方面。在内在因素方面,苗种质量退化、抗病力下降以及苗种携带病毒病原与否,是疫病发生的重要内在原因。在外在因素方面,包括病原、环境以及养殖操作三个方面。一是水产养殖因为环境的特殊性,病原生物绝大多数无处不在,是疫病发生的重要外在原因之一;二是养殖水环境恶化以及气温水温等环境因素的变化,给养殖动物造成巨大环境压力,导致养殖动物抵抗力下降,给病原生物提供感染机会,导致感染发生与疾病暴发;三是人为因素导致疾病发生,养殖过程中所有的养殖操作与健康管理措施如果缺乏科学性、合理性,不仅可以导致疾病发生,而且在疫病控制中因措施不当而导致疾病严重化。总之,大宗淡水鱼病毒病的发生与宿主抗病力特性、病原生物感染致病特性、养殖环境变化情况以及养殖操作科学性、合理性等密切相关。

2.流行规律

池塘养殖鱼类的病毒病主要在春、夏、秋等季节流行。鲤春病毒血症病主要发生在春季,水温 820℃流行,水温在1315℃时为流行高峰,当水温超过22℃就不再发病。鲤春病毒血症病毒可感染各种规格的鲤鱼,包括鲤鱼鱼苗、鱼种和成鱼。草鱼出血病每年有两个流行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主要集中在56月份,水温2230℃时流行,水温2528℃为流行高峰,主要危害二龄草鱼鱼种;第二个流行高峰期在每年910月,主要危害当年草鱼鱼种。近年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大规格草鱼鱼种以及草鱼成鱼也时有草鱼出血病发生。锦鲤疱疹病毒病流行时间长,发病水温范围广,1033℃水温均可发生,尤以2228℃最为严重。锦鲤疱疹病毒病主要危害鲤鱼鱼种与成鱼,在我国北方地区与中部地区发病严重,尤其是在鲤鱼养殖后期,养殖池塘负荷增大,水质变化大,水体温度变化大,极易导致鱼体应激而免疫力下降,促进鱼体内携带或潜伏感染的病毒增殖而导致疾病暴发,死亡速度快,损失严重。鲤疱疹病毒II型感染养殖鲫鱼引起的鲫造血器官坏死症是近年我们鲫鱼主要养殖区域发生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其流行范围逐渐扩大,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鲫造血器官坏死症的流行水温范围为1630℃,发病高峰期在春、秋两季,水温2225℃。近年的流行病学检测发现,鲤疱疹病毒II型也具有潜伏感染特性,部分鲫鱼苗种场亲鱼、鱼卵、鱼苗携带病毒的情况较为普遍,进一步加剧了该病毒通过苗种途径的快速传播,其流行范围有进一步扩大趋势。

问:如何鉴别诊断鱼类病毒病?

答:鉴别诊断鱼类病毒病的方法为:

1.疾病症状

鉴于病毒病原与宿主之间的密切关系,疾病症状往往是判断疾病种类最为直接的指标。依据疾病的症状,可以在第一时间内较为准确地进行鱼类病毒病的鉴别诊断。鱼类主要病毒病的症状表现如下:

草鱼出血病:患病草鱼体色发黑,鳃盖、下颌和鳍条基部充血。解剖可见肌肉、肠道充血,肝、脾、肾充血或失血。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红鳍红鳃盖”“红肌肉型”“肠炎型”三种类型。

鲤春病毒血症:病鱼体色变暗,眼突出,鳃发白,体表、鳍条基部和泄殖孔出血,腹胀或者水肿,泄殖孔突出,并拖有黏稠的粪。

锦鲤疱疹病毒病:患病鱼体表发白或变红,体表触感粗糙,失去部分或全部表皮,体表和鳃黏液过度分泌,鳃发白。有些病鱼眼球内陷,体表和鳍条基部出血,鳍条坏死。

鲫鱼造血器官坏死症:患病鲫体色发黑,体表以广泛性充血或出血为主要症状,尤其以鳃盖、下颌、前胸和腹部最为严重。患病鱼鳃丝肿胀,濒死鱼鳃血管易破裂而出血。病鱼解剖后可见淡黄色或者红色腹水,肝、脾、肾等器官肿大、充血,鳔壁出现点状或斑块状充血。

2.实验室诊断

鱼类病毒病的实验室诊断技术主要应用于疾病的确诊,包括细胞培养、免疫诊断、分子诊断技术等,其中细胞培养与分子诊断应用最为普遍。

细胞培养分离病毒:通过收集患病鱼组织,匀浆后超微过滤,感染相应敏感性细胞系,适当温度培养后,感染细胞如出现典型细胞病变效应(CPE),则可诊断为相应的病毒。

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使用病毒特异性引物,以病毒基因组RNADNA作为模板进行RT-PCRPCR检测,如果扩增出目的条带,则说明患病鱼由病毒感染所致。

问:病毒病的防治措施有哪些?大宗淡水鱼体系病毒病防控岗位在病毒病防控上做了哪些工作?

答:鱼类病毒性疾病的防治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养殖过程中的各环节都对疾病的发生有显著影响。一般而言,投放不携带病毒的优质健康苗种、池塘清塘消毒杀灭病原体、水质调控与科学投喂、适当的药物防治与免疫预防,能较为有效地控制鱼类病毒性疾病的发生与流行。具体而言,在投放苗种方面,要加强苗种产地检验检疫,确保投放的鱼苗鱼种不携带致病性病毒病原,避免将病毒病原通过苗种引进途径而输入养殖场点,在投放鱼种前,对鱼体进行消毒处理,也是比较有效的控制病原输入的方法。在清塘消毒方面,冬季养殖间歇期间,要采用阳光曝晒、药物清塘等措施,尽可能杀灭淤泥或水体中的病毒病原,不仅清除传染源,而且改善池塘底质环境。在养殖过程中,控制水环境稳定,避免池塘水体温度剧烈变化,投喂优质饲料,切忌高温期间过度投喂,可有效防止鱼体因环境变化产生的应激或过度营养而导致免疫力、抵抗力下降,给病毒病原提供感染或快速增殖的机会,而导致疾病发生。在现阶段的鱼类养殖过程中,药物防治技术依旧是控制其疾病发生的主要方法,适当的药物预防与治疗措施可以比较有效地控制鱼类病毒病的发生。但是,在使用药物的过程中,要避免外用药物对池塘养殖环境稳定的破坏作用以及内服药物对鱼体的毒性作用,尽可能选用对养殖水体中浮游动、植物与益生微生物破坏作用小的药物进行水体消毒,选用毒副作用小的药物进行内服,且避免长时间高剂量使用药物。内服药物要多以刺激鱼体免疫力、改善鱼体代谢环境与提高鱼体健康水平的多糖、维生素以及天然植物药物,促进与提高鱼体自身的免疫力与抗病力。其中天然植物抗病毒药物,如大黄、板蓝根、鱼腥草、黄芪等,不仅具有明显的抑制病毒复制增殖的能力,而且对于提高鱼体免疫力有显著作用。免疫预防技术代表了当今国际上防控水产养殖动物病毒病的先进生产力,其效果显著,持续时间长,对鱼体与水环境无负面影响。目前我国已经有草鱼出血病疫苗批准生产,可应用于草鱼出血病的免疫预防。

近些年来,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病毒病防控岗位项目的支持下,本岗位团队成员针对我国大宗淡水鱼病毒病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初步查明了其流行规律与发病原因;针对疾病的病原学、病理学与致病机理等,首次分离鉴定了草鱼呼肠孤病毒基因型III型与鲤疱疹病毒II型病毒病,查明了其生物学特性、组织病理学特征与感染致病机理;在诊断方法方面,建立针对草鱼呼肠孤病毒、鲤春病毒血症病毒、锦鲤疱疹病毒、鲫造血器官坏死症病毒的细胞培养病毒方法、电子显微镜鉴定方法以及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10多种,其中,草鱼呼肠孤病毒、鲤疱疹病毒IILAMP可视化检测技术已经在生产中试验应用。在抗病毒药物筛选方面,建立了体外筛选抗病毒药物的细胞模型,筛选出抗病毒化学药物与天然植物药物10多种,研制出天然植物抗病毒复方制剂;在大宗淡水鱼病毒病疫苗制备与免疫预防技术研究方面,建立了草鱼出血病细胞疫苗和酵母载体表达亚单位疫苗、鲤春病毒血症病DNA疫苗、锦鲤疱疹病毒病细胞培养灭活疫苗、鲫造血器官坏死症细胞灭活疫苗和酵母载体表达亚单位疫苗等的制备方法,建立了草鱼肾脏组织细胞、鲫鱼脑组织细胞以及病毒的规模化微载体培养技术,利用研制的疫苗,开展了持续多年的免疫预防试验,在草鱼出血病预防、鲫造血器官坏死症预防等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

问:大宗淡水鱼类病毒病防控今后的发展方向有哪些?

答:我国是世界性水产养殖大国,大宗淡水鱼养殖占绝对支配地位。大宗淡水鱼养殖业不仅为国民提供了丰富的蛋白质食物来源,而且为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大宗淡水鱼病毒性疾病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大宗淡水鱼养殖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之一。因此,开展大宗淡水鱼病毒病防控技术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极大的推广应用前景。参考国际上发达国家在水产养殖病毒病防治技术研究领域所取得的进展,结合我国当前大宗淡水鱼病毒病的现状,我们认为,未来我国大宗淡水鱼类病毒病的发展动向应包括:①在应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应注重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与流行规律研究,重点研究病毒病原与宿主相互作用机制、环境对宿主抵抗力的影响机制等问题,彻底查明疾病发生的原因与病毒病原的致病机理。②在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应重点突破疫病的实用化诊断技术、水产药物创制与安全使用技术、疫苗制备与免疫预防技术以及水产动物养殖管理与保健技术,切实落实疫病诊断技术在养殖现场的实用化问题,努力缓解水产专用药物缺乏,主要借鉴或借用人药或兽药的局面,重点突破水产疫苗规模化制备与产业化应用的关键技术,建立系统的水产养殖水环境调控、科学投喂与健康管理保健技术体系,预防与控制疾病的发生。③在产业化方面,重点推动大宗淡水鱼病毒病实用化诊断技术产业化、水产疫苗商品化进程;加强大宗淡水鱼免疫增强剂、代谢改良剂、水环境调控微生态制剂的生产应用;积极推动无特定疫病苗种场、良种场建设,加强无特定疫病苗种、预免疫苗种的生产与推广应用工作,构建基于生物安保与健康管理的从源头抓起的大宗淡水鱼病毒病防控体系。(作者: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病毒病防控岗位  刘文枝  曾令兵)

中国鳗鱼网报道

【关键字】:水产养殖渔业,鱼类,病毒病,防控,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