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鳗鱼网

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 几种对虾的生态养殖模式

养殖池塘水环境是养殖成功的关键因素,水质和底泥的质量直接对养殖动物的健康造成影响,长期使用药物消毒,使得病原微生物抗药性增强,且严重危害了水体中有益菌的存在,从而导致水域生态环境失衡。尤其是对虾的养殖,由于其对水源水质的要求比较高,生态环境的恶化无疑是近期对虾疾病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那么如何提高养殖池塘到自我净化能力也成为养殖的重中之重。

现如今渔业领域当中绿色、低碳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理念,这种理念已逐渐成为推动水产养殖和现代渔业新一轮发展的驱动力。积极探讨新的发展模式,建设环境友好型水产养殖业,发展多营养层次的综合养殖,才能有望实现水产养殖业高效、优质、生态、健康、安全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多营养层次综合水产养殖(Integrated Multi-trophic Aquaculture, IMTA)是一种生态系统水平的适应性管理策略,如今在我国沿海地区有较好的发展,并且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基于多营养级生态养殖发明了新型养殖装置及方法,保证水产动物优质高效养殖的同时也保护了水域生态环境,为我国池塘标准化改造提供了新思路。

池塘养殖中过量投喂饵料造成水体营养盐过剩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特别是对虾养殖。虽然养殖水体中的细菌和藻类可以分解利用一部分营养盐,也无疑是一种有效的调控方法,但相对较小范围的有机质循环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养殖中频繁换水会使得环境波动较大不利于水产动物健康生产,因此也不是解决水体富营养化的可行方案。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引进不同营养级的种类,建立科学的生物群落,合理搭配生态互补的养殖动物,推动养殖池塘内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为解决水域承载能力、水体富营养化以及病害频发等问题提供了可能性。

多营养层次池塘养殖主要是利用了生态系统中大型藻类等植物、滤食性双壳贝类或沉积食性动物的生物习性,有效提高了水体的自我修复能力。一种养殖动物将另外一种养殖动物所产生的废物(残饵、排泄物及死亡动物的尸体)有效的转化并利用,净化环境的同时提高了经济生产力,实现了水产养殖的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

下面介绍几种对虾主要的生态养殖模式:

1虾蟹混养模式

利用了对虾和蟹的生活习性,对虾生活在水体中下层,蟹则在底层,充分利用了养殖水体空间,提高了饲料的利用率,同时还可以降低对虾的发病率。

2鱼虾混养

主要是对虾与滤食性及杂食性鱼类混养,例如与草鱼、花白鲢等混养,鱼类可以采食池塘有机质以及体弱或病死的虾,从而阻断了对虾疾病的传播途径。

3虾蟹贝混养

利用了贝类的生态作用,净化水质与底泥,提高池塘氮、磷等无机盐的利用率,贝类主要起到了调节养殖水质的作用。具有强大滤水能力的贝类可以产生生物沉降并通过过滤大量的水体摄取池塘中的有机碎屑,同化一部分用于组织生长,同时还可以将大颗粒物质从水体沉降到底层,从而净化水质,加快物质循环的速率。但是如果放养贝类的密度不合理,其过量排泄会加重池塘底质的有机物质负荷,造成更严重的池塘污染。

因此适宜的放养量才可以达到优化养殖水域生态机构的效果。水中浮游植物可以有效利用细菌,而养殖贝类主要摄食浮游植物,因此可以通过调节细菌数量及生产力,利用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的关系。微生物同样也是多营养层次养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群落结构不仅构成水体物质循环基础, 而且也起到指示水环境质量变化的作用。

由此看出多营养层次综合水产养殖是应对生态环境恶化的一条有效途径,它不但促进了生态系统的高效产出,同时还保障了食物的持续供给,最大限度地挖掘了生态服务功能,保障生态系统健康和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是全球水产养殖大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以及丰沛的水资源,面对生态环境的日益变化以及不同的市场需求,我们需要对多营养层次对综合养殖模式给予更多的关注,极大程度的发掘养殖水体生态空间,进一步了解水产养殖种类的生物习性对于养殖成功、可持续性以及获得更大的市场是十分必要的。

中国鳗鱼网报道

【关键字】:水产养殖渔业,对虾,生态养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