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鳗鱼网

鲟鱼成鱼养殖

1、水源与水质

鲟鱼养殖水源可用河水、地下水(井水)、发电厂温排水、温泉水和水库水等,无论采用何种水源都要求水质好,无污染。由于鲟鱼对水环境变化相当敏感,所以对养殖用水的水质要求极高,即使符合我国渔业水域水质标准的水源,某些指标也不一定适用于鲟鱼养殖。下表1列出鲟鱼养殖的水质标准。养殖企业和养殖户在决定养殖鲟鱼之前,最好先将水源的水质指标全面测定几次。自己没有条件测定时,可以委托当地的自来水厂、环保站、卫生防疫站等部门进行化验。如果分析结果表明水质不符合要求,就要考虑改换其他水源,或采用过滤,沉淀等方法改善水质。

(1)水温

水温直接影响鱼类的摄食、代谢、生长等生命活动。水温过高或过低,甚至还会危及鱼类的生存。多数鲟鱼生长的适宜水温为1727℃,最适范围为2024℃。在适温范围内,随着水温的升高,鲟鱼的代谢率升高,摄食量增大,因此养殖过程中必须根据水温变化调整投饲量。如高首鲟的幼鱼,在23℃时,以3%的投饲率即可获得最大的生长效果,但在26℃时,投饲率必须增大至3.5%,方能获得最大的生长率。养殖条件下,鲟鱼在冬季低温期还需人工越冬,适当提高温度以维持其一定的生长。生产上保持水温的方法有电加温、锅炉加温以及开采地下水、利用泉水等。

自然条件下,水温的年变化一般以78月份最高而12月份最低。日变化以下午23时水温最高,而清晨日出之前水温最低。在水库、湖泊等大水体,不同水层之间存在温差,一般是冬季上层水温低于下层;春秋季上下层水温相近;夏季上层水温高于下层。

水温除影响生物的生命活动外,还会影响水的理化性质,如水中溶氧量、水的比重、CO2及营养盐的溶解度等(具体水质理化指标见表1)。因此养殖过程中,必须每天测量水温,并根据水温的变化规律安排好生产管理。

1 鲟鱼养殖用水的理化指标

  

最适范围

水温/

2024

透明度/cm

30

溶含氧量/(mg/L)

6

二氧化碳/(mg/L)

10

硫化氢/(mg/L)

0

pH

78

碱度/(mg/L)

90100

有机物耗氧量/(mg/L)

515

总铁/(mg/L)

成鱼<1,仔幼鱼<0.5

氯离子/(mg/L)

10

硫酸盐/(mg/L)

10

盐度/

0.5

/(mg/L)

  有机氮

  氨态氮

  亚硝酸氮

  硝酸氮

 

0.5

0.5

0.1

1.0

磷酸盐/(mg/L)

0.2

总硬度/(德国度)

5.58.5

大多数鲟鱼种类的生存温度上限为3034℃,超过这一温度界限,鲟鱼有生命的危险。在华南地区,盛夏高温期鱼塘水温往往超过30℃,因此,在这些地区养殖鲟鱼,就存在一个怎样安全渡夏的问题,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①选择合适的放养时间,投放大规格鱼种,以缩短养殖周期。如在盛夏高温期过后才投放大规格鱼种,经过10个月的养殖,于第二年高温期到来之前起鱼上市,可避开高温期。

②采用面积较大。较深的池塘养殖。池塘大水容量大,水环境稳定。一般夏季池底深处的水温要比上层水温低好多,使鲟鱼能安全渡夏。

③高温期加强水温监测,加大换水量,有条件的可采用微流水养殖,以降低池塘水温。

④在池塘上面搭遮光棚,减少阳光照射,避免水温大幅度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