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鳗鱼网

鳗鱼无公害养殖管理关键技术

1.场地的选择

养鳗场选址时要选择交通方便、防洪能力强、水源充足、水质稳定的地方。水源以山坑水及地下水为佳。土质不含汞等有害重金属物质,以壤土为佳。养鳗场应远离大型工厂等易产生污染的地方,与其他水产或禽畜养殖场的直线距离至少在1000米以上。

2.养鳗场的建造及配套设施

每个养鳗场至少有一个水质净化池,池塘进、排水口必须分开。成鳗养殖池以正方形为佳,面积5~10亩,水深1.8~2米。每2.5~3亩配备0.75千瓦增氧机1台。

3.池塘清整、放养前的水质培养

已养过鳗鱼的池塘,特别是饲养多年的老池,淤泥较厚,必须对淤泥进行彻底清整,至少1 年清整 1 次。投苗前 1 个月左右池塘进水 20~30 厘米,用生石灰 250 千克/亩加漂白粉 12.5 千克/亩进行消毒。1周后加水至1.5米左右。然后施入无机肥培养水质,经试水无毒后可放苗。

4.放养密度

鳗鱼无公害养殖生产中放养密度的确定是一项最为重要的工作,只有适当的疏养,才能做到在不影响池塘的生产力情况下减少病害的发生。现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池塘的载鱼量确定如表1。



表1 不同规格鳗鱼池塘的载鱼量
5.投饵

选择营养全面、质量稳定的品牌饲料是无公害养殖生产的重要保证。另外,由于土池的生态环境复杂,必须根据不同的季节制订不同的措施。

(1)在春末、秋初鳗鱼疾病高发季节,饲料的投喂量减到平常的80%左右,即投喂量为体重的1%左右,以防鳗鱼摄食过饱诱发鳗病的发生。

(2)夏季气候炎热,投饵次数从每天两次改为1次,且在早上6时以前投喂。早上投喂的好处在于此时池水的温度较低,而且未形成热分层现象,此时投喂可避免鳗鱼摄食时温度过高,以至产生应激反应引起鳗病的发生。另外,早上太阳升起后,由于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池水溶解氧增加,鳗鱼摄食后消化吸收好,残饵及排泄物在有氧环境下进行分解,有利于稳定池塘的水质。

(3)投饵时,应添加鱼油和维生素E等,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增强鳗鱼的体质和对病害的抵抗力。鱼油的添加量为2%~3%。

6.水质管理

(1)水温:水温是影响水生生物新陈代谢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水温26~30℃时,日本鳗鲡摄食等生理活动活跃,因此,对水温的调节尤为重要。夏季高温季节适当提高水位,以降低水温。换水应在下半夜水温较低时进行,以减少由于温差引起的鳗鱼应激反应。冬季适当降低水位,使阳光能直射到池底,提高池水水温。

在池塘中种养部分水浮莲,可吸收池水的氨氮、有机物等有害物质,有利于改善池塘水质。

(2)pH:由于工业发展原因,酸雨问题日益严重,在养殖过程中每次大雨过后鳗鱼经常出现停食或发生暴发性病害现象,这与酸雨引起的池水pH剧变有直接关系。所以,在大雨过后应适当泼洒生石灰,以保持池水pH的稳定,生石灰的用量为10~15毫克/升。平常应对池水的pH经常进行测量,pH偏低时应尽快泼洒石灰水,以保持池水的pH稳定。

(3)溶解氧:在土池的饲养过程中,池水的溶解氧要求3毫克/升以上,水中的溶解氧来源主要依靠池塘中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因此,日常饲养中,对池塘中浮游生物群落的控制非常重要,这也是日常管理的主要工作。

藻类的培养:土池养鳗水质的理想藻类是绿藻,而不是微囊藻。因为如果池水中的藻类以微囊藻为主的种群,在强烈的光合作用下,微囊藻会形成水华充满水面,并很快老化、腐烂发臭,对鳗鱼的摄食和生长影响极大。微囊藻过多时,应进行大换水,然后从其他池塘中引进绿藻,反复数次使池塘中的绿藻成为优势种群为止。池塘要适当混养鳙鲢等鱼类,以控制浮游生物的种群密度和摄食残饵,减少耗氧量。

药物控制浮游动物的数量:池水中的浮游动物繁殖旺盛、水色变清淡或混浊时,泼洒1.5毫克/升的高锰酸钾,然后再全池泼洒 0.3~0.5 毫克/升的敌百虫。

开动增氧机:晴天中午开机2~3小时,将上层饱和的溶解氧通过水的对流作用带到中、底层,提高底层的含氧量;晚上10时左右开机至早上日出之前停机。当水温32℃时,上层水温高,下层水温低,中午不应开增氧机,以免打破热分层,使整个水体的水温上升,对鳗鱼的生长不利。阴雨天,视具体情况决定开机时间。

7.病害防治

(1)生态防治:在鳗鱼无公害养殖过程中,病害的防治应以生态防治为主。鳗病的生态防治就是通过一定措施,使池塘的生态系统保持平衡状态,为鳗鱼的生长活动创造一个有利的小环境,增强其抵抗疾病的能力,以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目前鳗鱼养殖的生态防治方法有清整池底、换水、过池、调节水温、改善生物种群结构、调节放养密度等。

清整池塘:池塘清整是生态防治病害的重要环节。

换水:换水的作用一是稀释有毒的代谢产物,使之毒性减少;二是减少病原体在水中的密度,并补充池水溶氧量,改善水体环境,增强鳗鱼的抗病力。

过池:在鳗鱼疾病流行、池水污染严重、用药困难或产生抗药性时,将鳗鱼捕捞后用1%~3%的盐水进行药浴处理,再转入预先消毒、培养好水质的鳗池中饲养。这是最为实效的病害防治措施。

停食:停食可使鳗鱼处于饥饿状态,对有细菌性内脏病的鳗鱼康复较为有效。

调节水温:调节养鳗池水温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升高水温,使一些喜低温的病原体生长繁殖受到抑制,数量急剧减少,从而减少鳗鱼感染的机会;另一方面,通过调节水温使鳗鱼有一个最佳的生长环境,提高抗病能力。土池养鳗的水温调节主要通过升降水位及换水等方法实现。

改善池塘生物种群结构:在生产上用人为方法来改善池塘生物种群结构以达到防治病害目的。主要方法有:①加入有益生物,在鳗池中加入光合细菌等活性菌,能使水中的二氧化碳、氨、硫化氢、硝酸盐、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②在鳗池中定向培育或加入绿藻,使池水氧含量更加均匀;③混养鳙鱼,控制水蚤及轮虫繁殖,使水质更为稳定;④根据季节变化,及时调节鳗鱼的饲养密度,避免放养密,导致水质恶化。

(2)药物防治:定期用生石灰和漂白粉对鳗池水体进行消毒,生石灰在夏季每15天施用1次,冬季每30天施用1次,每次用量为15毫克/升;漂白粉每半月施用1次,用量为0.7~l毫克/升。防治细菌性肠炎,在饵料中添加大蒜素投喂,用量为50毫克/千克鱼,连用4~7天。防治细菌性烂鳃,在饵料中添加大黄、黄柏、黄芩、穿心莲合剂,用量为5毫克/千克鱼,加0.5千克食盐拌饵投喂,连用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