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根据我们走访的塘口情况来看,大部分塘口虾苗和蟹苗已经下塘。从管理上看,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水位过浅,水质清瘦,青苔滋生;二是围网面积过大,给后期水草管护和虾蟹生长管理造成困难;三是蟹种包装运输方式落后,造成苗种之间相互挤压相互伤害,人为影响了蟹种成活率;四是投喂方法不够合理,虾蟹体质亟待恢复。
针对存在问题,建议如下:
1.加深水位,保持板田水位达到40~50厘米。水温和溶氧是影响虾蟹生长的两个关键因子。对于虾蟹养殖来说,昼夜温差不宜超过5℃,水体溶氧不宜低于5毫克/升。水位过浅,池塘昼夜温差接近于气温变化,容易引起虾蟹应激反应。同时,由于螺蛳、青虾、河蟹集中在面积仅为池塘总面积1/5左右的蟹沟内,生存环境恶劣,溶氧不足,养殖水产品之间抢食、残杀现象严重。加上肥水引起的氨氮、亚硝酸盐、pH值等理化指标的剧烈变化,加剧了虾蟹的应激反应。针对上述问题,通过板田提前上水,可以轻松避免。
2.围网面积控制在池塘总面积的40%左右,给虾蟹、螺蛳预留充足的生长和活动空间。围网面积过大,在虾蟹二壳以后将面临“拆网怕水草保不住,不拆怕虾蟹保不住”的两难选择。围网面积控制在适宜范围内,由于充分考虑了虾蟹生长和活动空间,养殖户可根据水草生长情况灵活掌握拆网时间。
3.水草品种要求多样化,水草覆盖率控制在50%左右。鉴于近年来单一种植伊乐藻对虾蟹生长造成的严重负面影响,建议养殖户要提前谋划,做好安排。池塘水草品种最低不少于两种,可以沉水植物组合(伊乐藻、扁担草、轮叶黑藻、金鱼藻),也可以尝试“挺水植物(莲藕)+沉水植物”、“浮叶植物(空心菜、水花生)+沉水植物”组合模式。总的目的是营造“水下森林”,为虾蟹提供最佳生长环境;总的要求是水草覆盖率不超过60%,高温期水草不腐烂变质,不对虾蟹和环境构成负面影响。
4.改进蟹种包装和运输方式,避免蟹种之间相互挤压伤害。尝试“框”式包装运输,避免蟹种间相互挤压,尽可能减少蟹种趾尖和颚齿对相互间的伤害,尽可能减少挤压码垛对蟹种内脏的伤害。
5.强化早期肥水,抑制青苔发生。选择晴好天气,采用少量多次的方式经常肥水,保持池塘水质“肥活嫩爽”。在肥水材料的选择上,以生物有机肥为主,尽量避免使用化肥和未经发酵腐熟的粪肥。针对已经滋生青苔的塘口,可结合腐植酸钠和“草爽”等安全型的杀青苔药物综合处理。
6.强化前期喂食,尽快恢复虾蟹体质。经过一个冬季的越冬,特别是今年的大雪冰冻天气,对虾蟹的体能消耗较大。为提高虾蟹下塘成活率,避免严重蜕壳不遂现象,需强化前期投喂,以高蛋白质(含量不低于40%)配合饲料和新鲜的野杂鱼为主,尽快恢复虾蟹体质。配合饲料的日投喂量为虾蟹体重的1%~2%,考虑到螺蛳的消耗,可适当加量;野杂鱼的日投喂量为虾蟹体重的2%~3%。具体投喂量和投喂次数应根据天气变化和虾蟹吃食情况灵活掌握,既要避免浪费,也要保障虾蟹的正常营养供应。生产中,可通过适当泼洒维生素或葡萄糖离子钙,给虾蟹补充营养、增强体质。
7.定期检测水质,保持水体理化指标相对稳定。经常对养殖用水的pH值、氨氮、亚硝酸盐、溶解氧和水温进行检测,并通过换水、解毒、改底、增氧、加水保温等方法适当处理,保持水体理化指标相对稳定,避免水体理化指标剧烈变化引起的虾蟹应激反应。
8.做好病害预防和灾害性天气的应急处理。3月份常见的虾蟹疾病有烂肢、黑鳃、红腮、水肿、纤毛虫等,可通过杀虫消毒处理。常见的灾害性天气是“倒春寒”,可直接导致虾蟹蜕壳不遂,可通过提前加水保温,泼洒维生素、葡萄糖离子钙抗应激处理。(作者:安徽省当涂县大陇镇农业服务中心 严爱平)
中国鳗鱼网报道
中国鳗鱼网(www.chinaeel.cn)所刊登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中国鳗鱼网”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