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鳗鱼网

高能预警:宁德11万吨大黄鱼将遇“劲敌”!快作好“死磕”对抗准备!

“立夏”将至,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水温也开始逐渐升高,宁德海区水温也已经达到了16-18度。5-6月,也将进入“白点病”的发病高峰期。日前,笔者走访过程中了解到,宁德海区大黄鱼白点发病率已经达到了10%。现阶段,养殖户们忙着把苗分框入框,以在白点病暴发之前,把苗放下去。

据了解,宁德是我国最大的大黄鱼养殖产区,占全国的70%左右,年产量超11万吨,1斤规格的普通网箱养殖的大黄鱼价格可达20/斤。然而,“白点病”的暴发可能会让养殖大黄鱼全军覆没。所以,每年到了56月份,养殖户都会谈“白点”色变。

那么,“白点病”到底是什么?有何防治方法?本期与大家分享白点病的防治攻略。

| 认识白点病 |

小瓜虫病是鱼类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感染率很高。发病时,鱼体的体表或鳃部出现许多小白点,这就是得了小瓜虫病。因为小瓜虫的囊胞像一颗白米粒,老百姓形象地称小瓜虫病为“白点病”。病鱼在行为上反应迟钝,因为身体痒,会在绳子、岸壁等各种设施上刮蹭,从而导致鱼体各部位受伤继发感染,发炎乃至化脓,严重时给养殖户们带来重大损失。

 

 

 

要想防治小瓜虫,首先我们得先了解它,理论指导实践。

小瓜虫种类:我们常说的小瓜虫有两种,一种是淡水小瓜虫即多子小瓜虫,一种是海水小瓜虫即刺激隐核虫。这两种小瓜虫在实践中的表现和防治措施是基本一致的,因此,本文还是统称为小瓜虫。

 

淡水小瓜虫

 

海水小瓜虫

小瓜虫多发期:小瓜虫流行季节为初夏和秋季。高发期在每年的5~7月和10-11月,水温为20~25℃时发病严重。25℃以上,症状会逐步缓解。水温超过28℃时,小瓜虫会死亡。

小瓜虫生活史:小瓜虫的一个生活周期要经过4个阶段,分别为滋养体期、包囊前体期、包囊期和幼体期。其中,滋养体期和幼体期是寄生在鱼体上的,包囊前体和包囊期,是粘附在水底或者池壁上的。这里有个关键的时间点,幼体一般在夜间脱离包囊,并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感染宿主。

 

小瓜虫的生活史中,只有那些基本成熟、即将脱离鱼体或刚脱离的滋养体和幼体才对药物敏感,因为此时它们外面的保护层(上皮细胞和粘液)很薄,药物容易渗透进去。而在滋养体的早期、中期和包囊体中幼虫均对药物不敏感。特别是包囊期的小瓜虫,可以称得上“百毒不侵”。因此,一种即使对虫体很有效的药物,都需要连续使用3-7个疗程,才能完全杀死虫体,两疗程之间间隔一定的时间,间隔期的具体长短视水温而定。

| 小瓜虫难杀的原因 |

小瓜虫之所以难杀难预防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自然天生:小瓜虫是大自然水体中天然存在的生物,不管是淡水的江河湖泊,还是大海,本身就已经存在小瓜虫。在环境污染越来严重的情况下,小瓜虫更是常见多发。

2、包囊保护:在条件不好(比如水温过低、用药)的时候,小瓜虫从鱼体脱落,形成包囊,这个包囊是会在池壁、底部泥巴、网箱绳索上保持休眠。一旦条件合适时,幼体又会脱囊而出感染鱼体。同时,因为包囊的存在,一般的药物很难杀死它。因此,在清塘时生石灰用量超过200kg,也不一定能完全杀死包囊状态的小瓜虫。

在外用杀虫时更是如此,外用杀虫剂对小瓜虫的灭杀作用非常有限,杀虫浓度不足,往往反而诱发小瓜虫繁殖加快,如果加大杀虫浓度,鱼类则会受到很大伤害。比如使用硫酸铜来杀小瓜虫,会发现越杀虫越多。小瓜虫对硫酸铜的耐药性很强,用下去后不仅没有杀死小瓜虫,反而刺激小瓜虫急速繁殖。因此,在没有把握之前,不要轻易去大面积实验未知的药品。尤其是化学杀虫剂,一定要慎之又慎!

3、粘液阻隔:小瓜虫感染鱼体的体表或者鳃部时,鱼体因为本能的反应,会大量分泌粘液。这些粘液反过来又会包裹虫体,造成用药很难穿透直接作用于虫体。

4、密度过大:现今的水产养殖,追求的是高密度高产量高效益,这就给了小瓜虫的交叉感染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5、抗药性:笔者99年毕业的时候,杀小瓜虫就是用硫酸铜加硫酸亚铁。当时在实践中是能达到效果的,现在如果用硫酸铜,如前所述那是越杀越多。前几年开始使用醋酸铜杀小瓜虫,刚开始效果也是很好。醋酸铜使用这6-7年时间下来,不仅用量越来越大,而且也开始不断听到,醋酸铜越杀、虫越多的反馈。

| 小瓜虫预防措施 |

这么多问题,难道小瓜虫就无法可想了吗?不,至少在陆地池塘,还是有不少办法可以应对的:

1、水温:前面说过,水温高于28℃时,小瓜虫基本死亡。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提升水温达到28℃以上,是最有效预防小瓜虫的办法。此办法在鳗鱼等水泥池精养模式下已经得到验证。

2、盐度:记得前面说的理论知识吗?淡水小瓜虫和海水小瓜虫是不同品种的。淡水小瓜虫到海水当中并不能存活,反之亦然。

在实践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一场大雨过后,海区的盐度急剧变化后,渔排上的鱼体白点是会少很多的。太阳出来后过几天,白点又开始逐渐增多。这里面主要的原因就是盐度的突变,造成小瓜虫脱离鱼体,形成包囊沉在底部或者附着在网绳上。当然,随着盐度的恢复和小瓜虫的自身适应,过几天又会脱囊而出,重新感染鱼体。

因此,在小瓜虫多发的季节,在鱼的忍受范围内,适当调控盐度的变化,也能有效预防小瓜虫。这个办法在养殖广盐性鱼类时,会比较有效果。

3、密度:控制合理密度,是控制小瓜虫病的必需方法。

4、养殖模式调控:寄生虫,一般都喜欢有机质、肮脏的水质底质,尤其是底质对于寄生虫的发病率影响巨大。在实践中,使用生态调水改底预防寄生虫的办法,是成本最低、好处最多、行之有效的办法。很多养殖户,按传统采取定期杀虫的办法,不仅没有减少寄生虫的发病率,而且人为的增加了抗药性,一旦寄生虫爆发,甚至到了无药可医的地步。海水网箱的白点病的发病率一年比一年厉害,主要原因就是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因此,在养殖中,我们要摈弃定期杀虫的传统办法,使用生物制剂,把水质尤其是底质调控好。实践中已经证明,水质清爽、底质干净的池塘,对比使用传统定期杀虫的池塘,寄生虫的发病率最起码减少5成以上。

5、来源防控:

1)在池塘养殖中,每造养完后,要晒池彻底,最好晒到底部干裂开叉。清塘时,除了常规的生石灰(200kg/亩以上)或漂白粉(20kg/亩以上)以外,最好针对小瓜虫的包囊体,再用一次敌百虫或者其它杀虫剂以巩固效果。

2)在养殖过程中,进水口绑200目左右的网袋,以尽量过滤水源中小瓜虫幼体或包囊。

3)小瓜虫多发季节,在本身池塘没有小瓜虫病的情况下,最好不要进水,以生物制剂调控水质稳定。

6、浸泡(挂袋)中草药:

笔者一直都认为,定期杀虫的方法不可取。但定期驱虫、预防小瓜虫感染鱼体,这是有必要的。驱虫我们还是选用中草药,用浸泡或挂袋的方法来预防。选用有特殊气味和驱虫效果的中草药,长期浸泡在池塘里,抑制小瓜虫生长,在实践中也是能取得明显预防效果的。中草药定期长时间浸泡或挂袋,对鱼是没有毒副作用的,而且也不存在抗药性,杀虫时不需要加大很多剂量。中草药浸泡预防的品种和方法详见下文。

| 小瓜虫治疗绝招 |

小瓜虫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难杀、易复发的特性,那么,在实践中,我们就束手无策了吗?不,还是有办法可想的。

1、治疗原则:

第一是心态。笔者在走访市场过程中,见到了太多的心急大加用量、一天多次下药,导致鱼大量死亡的情况;也有不少人压根就不相信有办法治疗小瓜虫,不少人遇到虫不杀,听之任之,从而错过治疗时机,导致鱼损失不少的情况。针对小瓜虫的各个特点,我们可以针对性的处理措施,从而达到我们的目的。请听笔者一一道来。

2、理论指导实践:

首先,我们得牢记:一次用药是绝对没法彻底根治小瓜虫的!前面说过,只有那些基本成熟、即将脱离鱼体或刚脱离的滋养体和幼体才对药物敏感。因此,一种即使对虫体很有效的药物,都需要连续使用3-7个疗程,才能完全杀死虫体,两疗程之间间隔一定的时间,间隔期的具体长短视水温而定。

还有一个关键点,在以下治疗方法中值得注意:小瓜虫幼体一般在夜间脱离包囊,并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感染宿主。把握好这一点,在夜间杀虫并预防缺氧,将事半功倍!——这就是理论指导实践。

3、非药品治疗措施:

1)水温:发病时,慢慢调节水温调到28℃以上,小瓜虫自然消失。

2)盐度:在鱼的忍受范围内,频繁的调节盐度变化,可以达到让虫体自己脱落乃至消失的效果。

3)密度:根据条件适当降低养殖密度,让小瓜虫传染速度降低,从而减少损失。

4、化学制剂治疗方法(外泼):

1)醋酸铜:前面已经说过,现在醋酸铜的耐药性也已经产生,很多时候并不能达到杀死的效果,甚至会导致越杀越多的情况。这里面有几个因素,一个是药品的来源,在实践中发现,台湾产的醋酸铜比国产的效果好太多(非广告,笔者只陈述事实)。至少在目前,选用质量好的醋酸铜,还是可以杀死小瓜虫的。笔者的经验,在化学制剂上,如醋酸铜杀小瓜虫不行,其它更不行。

至于用量上的把握,既要做到杀死虫,又要不死鱼。这个是没有标准的。因为每种鱼每个池塘的用量都一样,建议先捞几条已经感染小瓜虫的鱼在大桶里,做药效和致死实验。

一直以来,铜类是杀死小瓜虫的主要化学制剂,但使用中极易产生抗药性。因此,更新换代是目前水产养殖比较急迫的需求。希望各位研究所、大学的教授专家们,能够寻找更多的能替代醋酸铜的化学制剂,将是行业之幸。

2)淡水或盐巴(短时间浸泡):海水小瓜虫用淡水短时间浸泡,淡水小瓜虫用盐水短时间浸泡,都能达到虫体自己脱落的效果。这个办法在水泥池等小水体中尤其适用,也可以把鱼捞起来在大桶里操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虫体脱落不代表死亡,因此在脱落后,需要大量换水,以排掉小瓜虫。这个频繁水体大变化过程中,需注意鱼体的应激承受程度。

在网箱养殖中,可以用彩条布暂时封闭网箱来短时间浸泡。因为网箱养殖的水体是流动开放的,而天然水体中又是本来就存在小瓜虫的。因此,在浸泡几天后,小瓜虫可能又会重新感染鱼体,这时候就需要其它措施配合(详见下文)。

3)其它化学制剂:

很多对小瓜虫原本有效的杀虫剂,随着抗药性的增长,现在已经没有了效果。所以才有这么多人谈白点色变,建议不要随便试用化学制剂来杀虫,尤其是小瓜虫。要用之前,一定要用病鱼在大桶做效果和致死实验。

鱼体粘液会阻止药物到达寄生虫部位,因此,在使用过程中,我们经常配合一些去粘的药物,如季铵盐、硫酸亚铁等。

5、中药制剂治疗方法:

很多时候,化学制剂(西药)对小瓜虫可以说是没有办法的。所以,很多人是不相信中草药可以预防乃至治疗小瓜虫的。其实,中药可以说是第五大发明,只是太多的东西我们断档了而已。中草药在水产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插入链接“疖疮、水霉用多少抗生素都无效,用这个效果却奇佳”

1)辣姜汤:每亩辣椒500克,加生姜200克(每种鱼用量可能稍有区别)。辣椒要朝天椒,生姜要老姜,总之2者越辣越好。加水10kg,熬煮2-3小时后,连水带渣一起,加池塘水20kg泼洒。用1-2次后,就会发现小瓜虫(白点)明显脱落减少。根据具体情况使用1-5次。

辣姜汤使用注意事项:

①副作用:此法用后,很多鱼会狂游(每种鱼表现不一样)。请随时在池塘边上观察,万一出现用量过大,大换水即马上缓解。

②配合:辣姜汤治疗小瓜虫的效果在于让虫脱落,并不是直接杀死。因此,在虫体脱落后,可以有两个办法跟进效果,一是用后大换水,以排掉掉落下来的小瓜虫,此法在水泥池中效果明显。

二是选用醋酸铜(一定要用质量上乘的)杀之,因为此时的小瓜虫,已经在水里没有了鱼体粘液的保护,使用化学制剂是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又有一个新的问题需注意,先辣姜汤,再醋酸铜,对鱼的刺激性是非常大的,需要做好实验再来用:病鱼捞起来用几个大桶,精确实验各种剂量,从中选用合适的用量再用于池塘。

这两种方案是笔者实践中针对小瓜虫最有效的办法。再次强调:第二种方法因为每种鱼每个池塘的耐药性都不一样,使用时千万要慎重!

③长期使用:辣姜汤是没有抗药性的,一般情况下,是没必要每次都往上加量使用。当然,抗药性没有,耐药性还是有的,长期使用后,鱼和小瓜虫的忍受能力都会提高一点,但幅度和化学制剂相比好很多,具体视使用效果而定。

2)其它中草药的外泼:青蒿、苦楝、樟树、辣蓼、松针、苦参等中草药,拿来熬汁泼洒,对小瓜虫也有一定效果。

这几种中草药包括辣椒生姜,方便的时候就地取材,长时间浸泡在池塘里(或者挂袋),大约每7-15天更新一次,就能有效降低小瓜虫的发病率。——这就是前文所提的中草药定期长时间驱虫的方法!

实践中发现,这些中草药单独熬煮泼洒,对小瓜虫效果不是很好。其实市场上已经有很多针对小瓜虫的中成药,效果都很不错,可以就近找专业药店咨询。整体来说,中成药的使用效果远超化学制剂。

3)内服驱虫:小瓜虫通过内服药来驱除,这个板块在整个行业内都尚未有定论。说有效者有之,说内服中毒却无效者也有之。笔者认为,因为小瓜虫一般寄生在鳃部或体表,药内服后能否到达这些部位并起效,受到的影响因素太多。具体来说,内服哪种药?剂量多大?内服多久见效?这些都是我们需要研究实践的方向。

①西药内服:一般来说,内服驱虫药上,西药内服药有阿苯达唑、吡喹酮、左旋咪唑、盐酸氯苯胍等,需注意的是:西药内服后会影响鱼的肉质口感,可能会影响售价,还会引起肠炎、中毒等症状,使用时需小心,不可太长时间使用和盲目加大用量。这些西药笔者列出来给大家参考,据笔者跟踪的结果,西药内服对内脏的虫(比如线虫)比较有效,但对小瓜虫效果非常一般,目前也没看到这几类西药对小瓜虫有效的实践报道。

②中药内服:驱虫药有:辣椒、生姜、苦楝、青蒿、苦参、辣蓼、摈榔等,中药内服相对安全很多,对鱼基本没有毒副作用,实践中使用中也能见到效果,是首选的内服驱虫药。

 

6、综合治疗措施:

从以上可以看出,小瓜虫还是有办法的,至少在封闭式池塘完全是可以做到的。实践中,根据现有条件,通过水温、盐度、模式、密度、外用内服、中西结合等方法,所有方法灵活组合使用,比如用辣姜汤杀虫的时候,可以配合盐度、水温的变化,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记住:药是死的人是活的,安全灵活处理3-7个疗程,是可以达到理想效果的。

网箱上也是有办法防治的,只不过因为开放式水体,治疗好后小瓜虫也会不断的复发,这就要频繁的操作,造成人力成本高昂,因此,大部分养殖户对此失去了信心。在网箱上,不得白点当然是不可能的,但通过前述的各种办法,减少白点的发病率和减少损失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在外用泼洒环节上,晚上用药的效果明显好于白天,但是晚上用药引起缺氧的情况也比比皆是。因此再次提醒各位:杀虫有风险,用药需谨慎!

| 杀虫后续工作 |

千辛万苦历尽艰难,虫终于杀死了,鱼也没损失多少。这样就完了吗?不,还有后续工作也需注意:

1、消毒杀菌:虫体会导致鱼体皮肤或鳃部受伤,继发细菌感染。因此在小瓜虫防治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注意及时消毒杀菌。外泼消毒剂,内服抗生素预防继发感染,

2、外用解毒:杀虫剂、消毒剂都对鱼体有副作用,对池塘生态环境也会造成一些变化甚至破坏,而且杀虫剂消毒剂也都会残留。因此,使用后记得使用有机酸、维C、黑精灵、底改、阿托品等常规或专业解毒剂进行解毒。

3、增强体质:连续不断的杀虫折腾下来,鱼体体质一般都会很虚弱。在恢复吃料时,选用大厂优质饲料,慢慢加料让胃肠道慢慢适应。同时内服多维、乳酸菌等营养制剂,修复皮肤和肠道。

4、生物调控:实践中证明,定期杀虫的办法,对于小瓜虫是没有效果的。还是要从源头抓起,保持水质清爽、底质干净,自然少发病。——养鱼也要调水!

| 结语 |

小瓜虫确实是比较复杂的一种寄生虫,尤其在包囊阶段可以说是百毒不侵。但不管怎么样,小瓜虫有它的特点和缺点,针对这些特点和缺点,从各个环节来调控,还是可以做到预防和治疗的。

小瓜虫今天之所以泛滥并且难杀,其实还是我们自己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药物滥用,造成现在遍地小瓜虫并且无药可用。保护环境、生态防控养殖,请从我们自己开始。(作者:渔行家、福建海大技术服务部工程师罗后兵)

中国鳗鱼网报道

【关键字】:水产养殖渔业,大黄鱼,小瓜虫病,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