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水产前沿杂志实习编辑 张昊
近日,坎氏弧菌(Vibrio Campbellii)分别被中国的黄倢博士团队和另一只美韩科学家团队确认为可导致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Disease, AHPND)的致病菌。有证据显示,早先发现的副溶血弧菌(V. parahaemolyticus)在自然条件下可将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症致病基因pirAvp和pirBvp传递给坎氏弧菌,使其成为新的致病菌。
上图中(上)患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的对虾,虾空肠空胃;(下)正常生长的对虾
坎氏弧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在水生生物中是急性致病菌。虽然不同菌株之间的毒力不同,但是绝大多坎氏弧菌都可分泌一种名叫溶血素的内毒素。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俗称“早死病”(Early Mortality Syndrome, EMS),是一种严重威胁全球对虾养殖的疾病,可引起肝胰腺紊乱和造成弧菌感染并可能导致幼虾全部死亡。每年因EMS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0亿美元。
水产前沿采访了领导此次坎氏弧菌致病性研究团队的黄倢博士,请他来为我们解答关于坎氏弧菌和早死病之间的联系和高密养殖下怎样才能避免早死病的发生。
水产前沿:感谢您的团队确定了另一种导致对虾患急性肝胰腺坏死症的致病菌。我们能否确定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症,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早死病,一定是坎氏或副溶血弧菌造成的呢?
黄倢博士:首先,对虾早死病是一个非常不规范的说法,因为很多情况都会造成虾苗的死亡,准确的称呼应该是急性肝胰腺坏死症;其次,弧菌也并不是造成这种病的唯一罪魁祸首,其他微生物也会造成这种病,比如病毒,衣原体等;我们目前只能确认包括坎氏弧菌在内的几种弧菌会导致对虾患病,其他的微生物我们也应该保持关注:导致对虾患病的原因是pirA/Bvp这种基因,假设这种基因可以进入其他菌种,那么就会产生新的致病菌。
水产前沿:那么在现有条件下,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是否可以治疗呢?
黄倢博士:治疗是没有问题,但是重点应该是在防控。
水产前沿:治疗的方案都有哪些呢?防控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
黄倢博士:抗生素是治疗方案之一,但是我们并不提倡。抛开无抗养殖不谈,抗生素对弧菌治疗效果不确定:菌种之间的差异甚至同一种弧菌的不同菌株都无法保证绝对有效;而长期使用抗生素后弧菌产生的抗药性也是我们不推荐抗生素治疗的原因。
这里谈到的防控,主要是生物防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是减少微生物的传入。苗场要培育无致病菌亲虾,养殖户购买种苗时也应当检测是否携带致病菌,并且养殖户应当在虾塘边建立蓄水池,对进入虾池的水进行消毒。其次要减少弧菌在水体中的增殖。这个要求池底要及时清淤。最后,要提高对虾的抗感染能力。还有一些小的事情也要注意,比如来访者进入厂区时,应当做好消毒等防护工作,以免将外界微生物带入虾塘。
水产前沿:您刚才提到了检测手段,那么现在市面上流行的检测手段,比如培养基检测,试剂盒检测,您有什么看法?
黄倢博士:这些方法各有优劣。培养基检测比较快速,可以依靠菌落颜色大致判断菌种,比如这次试验中的坎氏弧菌外观上就是绿色的,但是这个技术的缺陷在于如果黄色弧菌携带了致病基因,这种检测手段的结果是无从知晓的。而试剂盒检测相对比较准确,可以确定生物是否携带特定基因,目前很多厂家都在生产。
水产前沿:那么目前养殖户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防控急性肝胰腺坏死症呢?
黄倢博士:除了刚刚谈到的几点,养殖户可以在水体中培养有益菌形成优势菌落来取代病原菌;投喂要做到少吃多餐,尽量减少残饵量;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在池塘里使用蔗糖或者红糖,避免使用葡萄糖:这是因为弧菌只能利用葡萄糖作为能量原料。在高风险期的时候,可以考虑对虾塘进行消毒,但是消毒过后要及时补充有益菌,以免病原菌重新成为优势菌落。
水产前沿:有些养殖户在养殖前期用低密度鱼虾混养来防止急性肝胰腺坏死症的发生,您认为这样有效吗?
黄倢博士:这个是无效的。预防的重点在于减少池底有机废料和残饵量,以免形成带菌饲料。养殖户可以考虑在池底中心的排污管口建立“虾厕”,一个比较深的坑,这样可以加快粪便和残饵的排出;与此同时,应该增加换水量。
水产前沿:如果虾池发生了急性肝胰腺坏死症,养殖户应该马上清塘还是尝试挽救?
黄倢博士:这种病的病程快死亡率高,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建议马上清塘消毒;但是如果有机会的话,养殖户可以考虑投喂带有大蒜素的饲料,并且增大换水量。投喂结束后拌喂有益菌。
中国鳗鱼网报道
中国鳗鱼网(www.chinaeel.cn)所刊登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中国鳗鱼网”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