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鳗鱼网

浅谈影响海水混养池塘贝类产量原因

目前、苏北地区海水养殖有90%的池塘都是以虾、蟹、贝混养为主,根据金桥盐化集团青口盐场各养殖分场和连云港永东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大学生工作站调查报告分析,2015年混养的毛蛤、杂色蛤基本绝收,缢蛏区域性死亡,为此,笔者走访各养殖区域和养殖户交流,通过交谈总结出毛蛤、杂色蛤大面积死亡、缢蛏区域性死亡原因以及防治措施;

1、毛蛤、杂色蛤

 

1.1、由于2015年冬季寒冷和气候干燥,使养殖池塘的有益藻、有益菌等繁殖失调,(通过连云港永东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水质检测报告,春季进水以裸藻、单鞭金藻为主、PH值超过9.0)因此贝类没有得到较好的营养,从而导致贝类免疫力低下,生长过程中受有害细菌与病毒性疾病侵袭,感染病毒后在较短时间内灭绝性死亡。

1.2、由于贝类长时间滤入大量的重金属离子,导致重金属离子在贝类体内积累,重金属离子易使水生动物蛋白质发生不可逆转的改变,蛋白质的基本功能丧失,加之水体升温、降温、降雨、降雪造成藻类死亡,死亡的藻类致使贝类中毒等不利因素产生应激反应,从而引起贝类中毒死亡。

1.3、池塘中的水体粘度大和贝类血液稠度高,使贝类两壳长时间不能闭合,本地俗称“开口笑”引发病变多,或密度过高,缺氧也会造成贝类大面积死亡。

处理方法:调查贝类死亡原因,提早预防。由于中毒引发病变的要进行水体和底质解毒,提高贝类机体免疫功能,分解藻类毒素,络合重金属离子并降解毒素,提高抗应激能力,减少贝类死亡。由于底质恶化和细菌病毒造成的可使用氧化底改,分解池塘底部粘液,也可使用颗粒“二溴海因”,对池塘底部病菌进行消毒灭菌,可降低死亡率。

放苗时要合理布局:出现毛蚶、杂色蛤的密度过高时,要及时的移苗,确保密度合理。贝类密度过高的池塘,雨雾天要及时使用增氧产品,减少因缺氧造成死亡。

经常查苗:毛蚶、杂色蛤肥足后,如果够商品规格的,要及时出售;不够商品规格的出现死亡,如果发现类似病毒性疾病,要加大剂量使用颗粒型“二溴海因”。次日再用“聚维酮碘”根据往年的治疗情况,治疗效果显著,一般能保住1/3的苗种产量。

2、缢蛏

2.1、苗种选择:缢蛏的苗种来源于福建、广西、浙江、山东等沿海,据历史记载,早在500年前浙江省三门县沿海就有部分渔民养殖缢蛏,目前缢蛏养殖已遍布全国沿海。性成熟的缢蛏每年八月十五左右产卵,主要在海水与淡水的交界处,产出的蛏卵漂浮在浅水中和粘附在泥的表皮,渔民用80目的网具捕起,大小每500克在100万粒—20万粒左右,销售给当地农户暂养,放养在整理好的蛏埕上,经过23个月的管理,正月初五达到每5004000粒—2000粒,起捕后销给各地养殖户在池塘或者海水滩涂进行养殖。选择苗种时,要求苗种大小均匀,洗净后放到竹筐或塑料筐中,用泡沫箱时需要在边上打孔,以防长时间缺氧,当潮起捕的苗种要及时运输、及时放养,防止长时间停放造成蛏苗窒息死亡,影响产量。

2.2把握苗种采购关

① 浙江省三门县方桥镇是沿海缢蛏苗的最好的繁育基地;渔民在每年秋季霜降时采捕一般在30万粒—40万粒,进行二次标粗次年春天销售给养殖户,此种苗适盐度广、耐高温、低温、壳坚硬,成活率高,适应苏北地区养殖。

② 福建省涵江市缢蛏苗繁育基地;蛏苗颗粒一般在30万粒—40万粒,此苗属二等苗(根据浙江乐清当地渔民分析),标粗后不易管理,易发病,水质较好时生长快,如遇盐度过高或干旱年份死亡率较高,在盐度低而雨水大的年份养殖较好,适应于苏南地区养殖。

③ 浙江省本地育苗场繁育缢蛏苗;每斤在80万粒—90万粒,进行二次标粗此种苗苏北地区不易养殖,2010-2015年连云港有30%的养殖户采购此类苗种出现绝收,因此养殖户在采购苗种时要调查标粗前的苗种来源,以免采购差的苗种,降低了池塘的养殖收入。

毛蛤苗期管理;毛蛤苗在育苗场采购时一般是每斤40万粒较好,暂养苗种时最好选用平整土质较好和没有底栖生物的池塘,在清塘时可选用漂白粉,禁止使用阿维菌素、伊维菌素、马拉硫磷、三唑灵、抗生素类药物,以防药物残留,造成苗种免疫力低下,在生长过程当中死亡。

2.3池塘条件与土壤的选择:池塘面积最好不低于30亩,土壤结构要合理,含沙量不能超过70%,池塘的四周有环沟,整理出蛏埕,其面积是池塘总面积的12%,长任意,宽34米,四周挖有小沟,取泥放中间整平,冬季池塘晾晒时,底泥不要晾晒过度,底泥硬度以刚好能踩出脚印为准。如果池塘晾晒过干,底泥营养失调,放养的缢蛏生长缓慢,使养殖周期变长,成本增加,直接影响当年的经济收入。

2.4造成缢蛏死亡的原因:

2.4.1由于土壤造成苗种死亡:①没有经过晾晒的池塘,淤泥较多,放养的缢蛏穴居困难,久而久之窒息死亡;②冬季整理蛏埕时,底泥冻松没有经过处理,原因是冻松的泥土颗粒散,不结块,缢蛏打洞后穴居,洞口被堵塞,或者由于泥土变动缢蛏横在泥中造成死亡;③放养在往年的老蛏埕上,由于泥土结构不合理,土壤含有大量有害细菌,造成缢蛏烂足、烂嘴死亡。

2.4.2因放苗不当而引起的死亡:①放苗遇风,苗种被风吹到蛏埕的两边小沟中,沟中的淤泥多,缢蛏穴居困难也会造成死亡;②苗种放养不均匀,密度过大,每平方米超过600粒,也会造成死亡。

2.4.3由于水质底质恶化造成蛏苗死亡:①初春干晒池塘进水后PH值一般都超过8.8,缢蛏苗适应的PH值为8.6以下,超过9.0以上,死亡率较高。缢蛏苗在运输以及收捕再播苗时,外套膜难免会被灼伤,由于水体碱度大(PH),所以造成缢蛏苗死亡;②当缢蛏生长至3cm时,属于生长阶段,水温缓慢的升高,使用化学肥料肥水,在肥力的作用下,PH值再次升高,水体透明度降低,各种有害病菌迅速繁殖,对水体不注重消毒,容易造成缢蛏烂足烂嘴,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造成部分死亡。③低温时不注意底质改良,底部粘液分泌过多,致使缢蛏呼吸困难而室息死亡。④进入高温季节,大量投入变质饲料和使用化学肥料,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变红,变绿),水体中产生大量甲藻,甲藻死亡后产生神经麻痹性贝毒,导致缢蛏滞留在洞穴1\2处并停止滤食,于48小时后死亡。

2.4.4重金属超标:据调查有百分之三十的池塘属重金属超标,轻度中毒的造成不长,深度中毒的造成零星死亡。

2.4.5二龄缢蛏前期死亡原因:①初次纳潮后不进行水质处理,高碱、有害藻类入塘后致使缢蛏应激反应或中毒死亡,②长期不进行底质改良,缢蛏在原来的位置已经穴居一年,长期处在一个洞穴内,一年积累的排泄物造成洞穴周围底泥恶化,硫化氢等化学指标超标,造成缢蛏上透换穴,上透过程中造成一部分死亡,③前期鸡粪化肥的大量投入,造成底质水质的双重恶化,致使缢蛏大量上透,此种情况的上透缢蛏即使回潜也会有高达80%的死亡率。

缢蛏养殖关键在于管理,它的生活方式为穴居,属被动滤食性软体动物,目前没有发现缢蛏因感染病毒而死亡,根据连云港永东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大学生工作站调查研究;缢蛏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养殖底质的恶化和水体化学指标超标,藻类中毒,粘液多缺氧以及细菌感染、苗种的退化。因此,缢蛏的养殖主要是加强底质、水质、苗种管理。(作者:连云港永东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 王永东) 

中国鳗鱼网报道

【关键字】:水产养殖渔业,海水混养池塘,贝类,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