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面盘病毒病
(1)病原体:虹彩病毒。
(2)症状和病理特征:患病幼虫活性降低,内脏团缩入壳内,面盘活动不正常,面盘上皮组织细胞失掉鞭毛,有些细胞分离开来,幼虫沉于养殖容器底部不动。
(3)诊断方法:在面盘、口部和食道的上皮细胞中有浓密的圆球形细胞质包涵体,受感染的细胞扩大、分离,分开的细胞中可含有完整的包涵体。
(4)流行特点:3—8月,为要是4—5月,受害幼虫壳高小于0.15毫米,传播为要来自亲牡蛎。
此病尚无有效方法防治,唯有将患病幼牡蛎销毁,不用来自有该病流行地区的作亲本。
2、疱疹病毒病
(1)病原体:疱疹病毒。
(2)症状和病理:受感染的牺牲牡蛎消化腺呈苍灰色。核质周边化,幼虫为要局限于在面盘和外套膜结缔组织内,细菌则在鳃和外套膜内的结缔组织内。
(3)流行特点:一般孵化后3—4天出现摄食异常,运动减少,第七天开始死亡,在部分感染的群体在8—10 天内全部死亡。在水温28—30℃易发生此病,呈散发性死亡,但发现该病后将养殖牡顺转移到温度较低的海水中(12—18℃)可阻止继续感染和死亡。
无有效方法防治。
3、溃疡病
(1)病原体:鳗弧菌、溶藻酸弧菌。
(2)症状和病理特点:活动能力明显降低,突然大批死亡。镜检发现体内有大量病菌,面盘不正常,组织溃疡、崩解。
(3)诊断方法:在1m1生活的牡蛎幼体悬浮液中,加几滴0.5%的台盼蓝溶液,镜检,不着色的是活细胞,蓝色的是死亡细胞。
(4)流行特点:因为弧茵存在于海水、底泥、牡顺体表,是机会致病菌,各种水温及各个发育阶段均可能发生此病。
(5)防治方法:使用过滤、臭氧和紫外光消毒等方法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发病早期用抗菌素治疗有一定疗效,但感染幼虫显出病症后无效。
4、线簇虫病
(1)病原体:线簇虫,其营养体时期寄生于虾或蟹消化道内,孢子时期寄生在软体动物体内,以外套膜内最多,且可寄生于所有器官中。
(2)症状:对牡蛎危害不显著,但感染严重时可产生机械障碍,如阻塞鳃血管。
(3)诊断方法:取外套膜或鳃镜检发现孢子后可确诊。
(4)流行特点:无专一性,是牡顺常见的一种寄生虫。
5、派金虫病
(1)病原体:海水派金虫。
(2)症状和病理特点:主要伤害结缔组织、闭壳肌、消化系统上皮组织和血管。感染1早期,虫体寄生部门组织发生火症,随之纤维变性,最后广泛的组织溶解,形成组织脓肿或水肿。感染严重的牡蛎壳口张开而死。
(3)诊断方法:将检查的活体组织放人含葡萄糖的琉基醋酸盐液体培养基中,在25—30℃下培养1天以上,营养体或动孢子囊前期扩大并形成壁,用鲁哥氏碘液染成蓝黑色。
(4)流行特点:本病是牡蛎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幼牡蛎一般不患此病,主要受侵害的是较大牡蛎,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病情最严重的是8—9月份,随着天气变冷水温下降死亡率下降。
(5)防治方法:一是提早收获,二是将病牡蛎转移到低盐度(15‰以下)低温海区(20℃以下)。
5、尼是单孢子虫病
(1)病原体:尼是单孢子虫。
(2)症状和病理变化:病蛎肌肉消瘦,生长停止,在环境条件较差时引起死亡。镜检切片见组织水肿、坏死,并含大量孢子。
(3)流行特点:发病时期为5—9月份,8月份开始死亡,9月份达最高峰。
(4)防治方法:将已受感染的病牡蛎移到盐度为15‰以下的海区养殖疾病可受到控制。
中国鳗鱼网报道
中国鳗鱼网(www.chinaeel.cn)所刊登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中国鳗鱼网”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