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董在杰在宁夏指导福瑞鲤示范养殖。
图②董在杰在尼泊尔指导鱼类改良项目。
图③董在杰指导非洲学员培育罗非鱼。
中国水产科学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国以农为本,粮以种为先。”优良品种对种植业、畜牧业以及水产养殖业生产力的提升至关重要。1989年,董在杰从南京大学毕业进入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工作,怀揣着水产种业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梦想开始了鱼类遗传改良的科研之路。经过26年的探索和创新,董在杰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成功培育出两个水产养殖新品种福瑞鲤、吉富罗非鱼“中威1号”,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奖励6项。董在杰还被遴选为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并入选“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
读不舍手 求学开启科研之旅
学生时代的董在杰性格腼腆,细致沉静。从小学起,他就喜欢刻剪纸,越是细密复杂的图案越是有兴趣,有时能花一天时间去琢磨;大学时期,董在杰选择了动物学专业,或许正是幼时喜好的影响,使他耐得住性子、沉得下心思专心做学问,搞实验;大三时,董在杰完成了所有必修学分,被南京大学推荐至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所开展工作实习一年。在那里,董在杰不仅圆满完成了本科毕业论文和各项实习任务,更笃定了自己热爱科研、志在科研的决心。
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后,董在杰进入了夏德全先生领衔的生物技术研究室。跟随夏德全先生开展863转基因鱼项目研究时,董在杰每天的任务是给鱼注射催产素。为了确保上午8点到下午2点间每间隔一个小时就有一批新鲜的鱼卵供实验使用,董在杰每天上午为老师做实验助手,下午去试验池塘拉网选亲鱼,夜里给鱼注射催产素。虚心请教加上潜心琢磨和刻苦努力,让董在杰这个之前从未接触过水产的人能够精确控制鱼的产卵时间,确保转基因实验的鱼卵新鲜、优质。高强度的实验任务让当时的董在杰觉得,睡觉是奢侈的梦想。至今,他还清楚地记得,一天下午在试验基地趁着等鱼塘抽水的间隙,自己居然躺在鱼塘边的泥埂上不知不觉地睡着了。恍惚间,听到一声“拉网了”,他会下意识地立刻跳起来,跑到池塘边拉网、选鱼。
每年实地试验结束后,董在杰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睡觉。对此,家人也早已习惯,总让他踏踏实实睡个够。因为他们知道,科研虽辛苦,但是董在杰的追求。
继往开来创新开拓选育良方
在开展鱼类改良研究的过程中,董在杰深深地体会到:常规的育种方法周期长、进展慢,而分子遗传学手段目前仍处于研究、累积的阶段,还未能应用到育种实践中。探索出一种高效准确的选育方法,成为董在杰心里暗暗努力的方向。
开展“亚洲鲤科鱼类的遗传改良”研究时,董在杰首次接触到数量遗传学BLUP分析与家系选育相结合的综合选育方法。当时,董在杰意识到这是较为先进、实用、有效的育种技术。虽然是借鉴畜禽的育种方法,但由于畜禽和水产动物在育种的某些环节上存在着较大差异,建立起一套属于水产动物特有的实验方法是迫切需要。
董在杰立刻召集团队成员一起攻关讨论。采用电子标记对鱼进行个体识别是这项选育技术中的关键步骤之一,可是标记打在哪里?怎么打?按照国外技术人员的介绍,标记需要注射在鱼的背部肌肉,但董在杰在实际操作发现标记芯片很难进入鱼背部的狭小空间。思来想去,董在杰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打腹腔!”“早期培育是育种过程的关键环节,必须抢占黄金时间,将环境对鱼的干扰降至最低。”达成这一共识后,董在杰和团队成员立下了军令状——用两天时间完成5000条鱼标记实验!这与当时7天时间标记2000条鱼的检索结果相比,几乎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36个小时,2160分钟,129600秒……庞大的工作量让董在杰们不得不以分秒来计算时间。为了尽可能降低打电子标记对鱼内脏的伤害,保证实验进程,董在杰决定一个人亲手完成5000条鱼的标记。他屏气凝神握住针尖,刚扎进鱼的肚皮就立刻保留分寸,紧接着一个180度的转手调转针头紧贴鱼的腹壁,推进标记。一起一落,每次作业都是与时间的较量。最终,董在杰及做辅助工作的团队成员们做到了!一天半的时间,5000次作业,平均每次标记用时30秒,董在杰们实现了!
希望就在前方,只要坚持一定会有突破。一代,两代,三代……终于,董在杰及其团队成员建立了一套集家系选育、数量遗传学BLUP分析、PIT个体标记、丁香油麻醉等技术于一体的快速、高效的鱼类综合选育方法。通过这套技术,选育群体经过2至3代综合选育后即可达到常规选育方法5至6代才能达到的效果。正是运用这一综合选育方法,董在杰及其团队于2010年和2014年培育成功了福瑞鲤和吉富罗非鱼“中威1号”。
甘于奉献深耕铺起富民道路
科研成果唯有服务于产业才能体现其真正的价值。为了使福瑞鲤、吉富罗非鱼“中威1号”这两个新品种尽快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董在杰一边带领科研团队增加苗种供应量,一边借助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的平台,与各地省级鱼类良种场、通威集团等合作,在全国鲤、罗非鱼主产区建立扩繁基地,指导他们开展苗种繁育,并通过他们辐射带动周边的养殖户。
董在杰西行新疆,北上内蒙,南下云贵,足迹踏遍了养殖主产区。在河南开封推广福瑞鲤时,几位老乡听了董在杰的介绍仍然将信将疑,迟疑许久问道:“董老师,能给董在杰们看看福瑞鲤长啥样不?”董在杰立刻打开随身的电脑,翻出照片向他们讲解具体优势:“长体型,红尾巴,漂亮,这个鲤漂亮”。打消了对福瑞鲤的外形顾虑,老乡们纷纷要求学习福瑞鲤养殖技术,董在杰亲自授课培训,引导他们养殖良种。等到第一批成鱼出塘的时候,他又返回开封收集第一手资料以备参考。
7月的开封骄阳似火、酷热难耐。老乡们一见到董在杰就紧紧握住了他的手表示欢迎,“董老师您可来了,快跟董在杰去鱼塘里看看,您这鱼好养!好养!”蹲坐在池塘边,董在杰一边询问乡亲们这一季的养殖情况,一边将他们的疑问、需求一一记录下来,逐个解答。尽管皮肤被晒得黝黑,衣衫被汗水浸透,但董在杰看到老乡们脸上的笑容时,心中那种幸福感难以言表。
为了让更多的养殖户掌握两个新品种的繁育和养殖技术,董在杰累计举办技术培训班40多期,培训技术人员及农民超过3000多人次。从最初寥寥数人参与养殖示范,到如今鱼忙季节订购电话忙不停歇,福瑞鲤、吉富罗非鱼“中威1号”走向市场的脚步,让董在杰彻底打消了起初的担心和困惑。目前,仅福瑞鲤一个品种就已在20个省、市进行了推广,累计推广面积超过75万亩,新增产值6.47亿元。
技术援外服务世界渔业发展
渔业可持续发展关乎粮食安全,水产育种业创新意义重大。作为联合国粮农组织项目顾问,董在杰深知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渔业生产亟待先进知识、技术的传播和指导。为帮助部分发展中国家发展水产养殖业,董在杰还作为授课教师,为单位承担的国家援外项目培训班学员上课,带领他们到渔场生产实习,把最新的科研成果与他们分享。10多年来,累计培训外国学员900多人,其中有许多人直到现在还与董在杰保持着联系。
董在杰先后9次执行援外技术服务任务。在朝鲜指导罗非鱼生产和越冬;在尼泊尔考察鲤科鱼类的种质资源及指导改良计划;赴南非指导鱼类苗种场建设……受援助国家大多贫穷落后,有些地区甚至连基本的衣食住行都难以保障。
印象最深的莫过于2012年4月董在杰第三次赴尼泊尔担任国际顾问期间所遭遇的高温和山洪。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尼泊尔一年只有冬夏两季,而4月又正是一年中最最闷热的时候。40℃的酷热下,董在杰们走在池塘边皮肤被肆虐的骄阳晒得火辣辣直疼,回到没有安装空调的育种中心又像进了蒸笼,刚坐下讨论方案便浑身被汗水浸透,几个小时下来,都记不清衣服湿了几遍又干了几轮,只摸到一层薄薄的盐霜。就在当天董在杰继续赶往下一个育种中心时,乘坐的车辆刚刚驶过一座桥,就突然遭遇了喜马拉雅山脉雪崩造成的山洪,一时间周围河水泛滥、四处汹涌,远处的村落更是被山洪淹没一片狼藉。望着这突如其来的一切,想着执行技术援外任务的使命,那一刻董在杰的心里真是百感交集。
至今,董在杰都未曾停下脚步,每到一处都提醒自己要时刻努力,因为自己代表着中国国家科研人员的风貌,肩负着以科技助推当地渔业发展的艰巨任务。
中国鳗鱼网报道
中国鳗鱼网(www.chinaeel.cn)所刊登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中国鳗鱼网”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