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适宜养殖的条件要求
文蛤“万里红”适合浙江、江苏、福建等地沿海滩涂和池塘养殖。适宜养殖的条件包括:
(1)场地条件:风浪小,潮流畅通,有淡水注入、底质较稳定的沙滩、潮沟等。潮位以中、低潮为宜,尤以小潮干潮线附近最好。
(2)底质条件:滩面平坦宽广,泥砂底,含砂量50%以上。砂粒以细砂、粉砂为好。滩涂底质稳定,无大量腐殖质。
(3)海水条件:海水比重为1.010-1.025,以1.015-1.020为佳。无工业污水注入或污染的海区。
文蛤“万里红”的养殖方式有滩涂围网养殖、池塘与虾蟹综合养殖等。
(二)主要养殖模式配套技术
1. 池塘养殖
(1)养殖池塘准备
池塘要求:池塘面积以1 ~2 公顷为宜。养殖塘开设环沟,沟深约50厘米,中央为滩面。面积较大的池塘还需设中央沟。中央滩面蓄水深度可达50~100厘米。砂泥质,含砂率最好60%以上,细砂粒径为0.25~1.00毫米。若含砂率不到60%,需人工铺砂,厚度5~10厘米。实养面积为池塘面积的25%~35%,在养殖区设置1.0~1.5米高的聚乙烯网。围网孔径为1~2厘米。每口塘分别设置独立的进排水设施。
池塘整理:新塘在塘底平整或铺上细砂后,曝晒数天;老塘需清淤,再翻土,深度20~30厘米、曝晒、平整。
池塘消毒:池塘整理后,进水之前用生石灰或漂白粉等进行消毒。生石灰用量为0.5~1.0千克/平方米,用水化开后,立即全池泼洒;漂白粉(有效氯超过30%)用量为10~30克/平方米,制成悬浮液全池泼洒。消毒24小时后进排水2~3次,冲洗残留药物。
基础饵料培养:根据养殖塘内的水色,施加有机肥或无机肥,使水体保持浅茶色或浅绿色。
(2)苗种放养
苗种要求健康、无病害。壳长≥0.5厘米。放养时间为3~5月。放养密度见表1。
表1 苗种放养密度
选择晴朗天气,滩面水位20~30厘米时播苗。将贝苗均匀地播撒在养殖滩面上。
(3)养成管理
①水环境条件控制:定期测定水环境因子,并通过加换水等措施,调节水环境。连续暴雨期或高温期应尽量蓄高水位。
②饵料培养:水色以浅茶色或浅绿色为宜。透明度以30厘米~40厘米为宜。当透明度低于30厘米时,加大换水量;当透明度超过40厘米时,可施肥或追肥培养饵料。肥料以发酵过的粪肥或无机肥为宜。
③敌害生物清除:选择大潮期,排干塘水,露出滩面,检查和清除敌害生物如甲壳类、腹足类、野杂鱼等;检查围网设施是否完好,并清洗围网上附着生物。杂藻或浒苔大量繁殖时,用药物或人工进行清除,药物使用必须符合NY 5071 的规定。
④病害防治:定期用15~20 毫克/千克生石灰等消毒杀菌药物预防疾病,用药必须符合NY 5071 的规定。
⑤日常记录:定期测定记录天气、水质、文蛤生长、药物使用、管理措施等。
2. 滩涂围网养殖
(1)养殖滩涂准备
选择风浪小、潮流畅通、滩面平坦、底质稳定、含砂量大于50%的滩涂作为文蛤养成场地。由于文蛤有随潮流移动的习性,故应在潮位低一侧设置围网。围网高度为80~100厘米,网目为2~2.5厘米,放置时将网高的一半埋入砂里,一半露出滩面,并用竹竿或木桩撑起固定。
(2)苗种放养
选择健康无病、活力良好的苗种,壳长1厘米以上。待滩面水位20~30厘米时,将贝苗均匀播撒在养殖滩面上。放养密度要根据贝苗规格大小和海区肥沃程度而定。一般壳长1厘米的苗种,每亩放养10~20千克;壳长1.5厘米的苗种,每亩放养100~150千克。若海区饵料丰富,或敌害严重、死亡率大时,要增加苗种放养量,反之则减少。
(3)养成管理
①经常检查修整围网设施,并清洗围网上附着生物。
②大潮或大风后,文蛤往往被风浪打成堆,要及时疏散,以免引起大批死亡。
③定期检查和清除敌害生物,如甲壳类、腹足类、野杂鱼、杂藻或浒苔等。
(三)主要病害防治方法
1.弧菌病
病因主要为溶血弧菌或弗尼斯弧菌感染。流行季节8~11月,尤其是9~10月,死亡高峰多在小潮期。
(1)主要症状:文蛤爬出泥沙滩面,潜埋无力,停止摄食,严重时双壳开闭无力或张开死亡。剖开文蛤有较多水在体内,软体组织水肿,有淡红色或虹色液流出。斧足边缘残缺或锯齿状,馈烂后软体组织呈浅黑色。
(2)预防方法:① 定期消毒,用二溴海因0.2ppm全池泼洒或季胺盐类药液0.2ppm全池泼洒。 ②定期换水,改善池塘底质及水质。 ③用生物制剂如光合细菌、酵母菌,芽胞杆菌等调节水质。
(3)治疗方法:① 用二溴海因或季胺盐碘0.3ppm全池泼洒。次日排干水体,滩面用氨净+增氧剂或底净宝2~3ppm泼洒以改善底质。② 用环丙沙星0.5ppm+食母生1ppm+沸石粉10ppm,用喷雾器喷洒滩面,后加水10厘米左右,连续投3~5天至治愈为止。
2.红肉病
病因为类立克次体及病毒感染。主要存在于鳃、外套膜和消化盲囊的上皮细胞及结缔组织细胞质中,呈球形或椭球形,大小为50~180纳米。通常初发于3~4龄贝,1~2龄贝也有发生。病菌普遍存在于海区,当外界条件突变时(如干旱、高温等),病菌量剧增,加上文蛤对环境突变产生不适反应,免疫力下降,易引发病变甚至死亡。
(1)主要症状:文蛤摄食下降,运动能力迟缓,软体部为淡红色或桔红色等。患病文蛤组织结构紊乱,上皮膨大、脱落,鳃、外套膜、消化盲囊、性腺等组织都表现出明显的病理学变化。
具体表现为:
① 鳃丝排列紊乱,上皮细胞变形、脱落;
② 足上皮排列紊乱,粘液细胞增多,肌纤维溶解;闭壳肌组织排列疏松、结缔组织增生;
③ 外套膜上皮排列紊乱,粘液细胞增多、嗜碱性增强,结缔组织细胞质中含有大量嗜酸性颗粒;
④ 肠上皮肿胀,纤毛脱落,肌肉紊乱,结缔组织增生等;严重者肠上皮出现大面积的脱落溃散现象;
⑤ 生殖腺萎缩,滤泡不规则,生殖细胞退化。
(2)防治方法:重在预防,养殖过程中要注意消毒和保持水质。外用二氧化氯+季胺碘盐全池泼洒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如果发病,可使用病毒灵、抗毒净等药物治疗。 (作者:林志华 董迎辉)
中国鳗鱼网报道
中国鳗鱼网(www.chinaeel.cn)所刊登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中国鳗鱼网”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